近年来,丹阳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工程,在“建强、管好、用活”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增强服务党员群众能力和水平。
科学规划布局,建强服务阵地。坚持“一盘棋”思路,积极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对全市20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摸排,将布局不合理、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完善的村(社区)纳入改造提升计划,明晰推进步骤和措施,为工作推进奠定基础。坚持“改扩建”结合,综合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规划选址,联合住建等部门,将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达标作为工程验收前置条件,高标准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个。整合闲置校舍、“七站八所”资源,改造提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9个,实现全面提档升级。坚持“有保障”运转,按照每个村不少于38万元工作经费,每个社区不少于20万元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20万元工作经费的标准进行奖补,确保村(社区)有能力开展普惠服务、有资源购买专业服务。
提升服务功能,抓实监督管理。优化服务功能,按照“四室一厅一栏一广场”标准,清理规范村(社区)各类机构、牌子、平台等,合理布局服务、活动、办公等功能区,增大为民服务空间,满足党员群众多元化需求,做到服务区域最大化、公共设施最优化。强化示范引领,重点打造4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探索实施周末开放、功能调优、“五社联动”、“双全”社工、服务项目等工作,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整体提升。注重常态管理,严格执行村(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不定期对窗口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督查覆盖68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反馈整改意见237条,进一步压实了管理责任。
整合集聚资源,提升惠民实效。做实“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置咨询宣传、党建服务、社会事务、审批代办等窗口,明确服务内容、流程、时限等,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对村干部、城市社区工作者分别进行初任、在职培训,全面推广“全科+全能”管理方式,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拓展“温暖红”服务内容,因地制宜设置“红色驿站”“红色图书角”等,让办事群众在细节中感受到党的温暖。设置“党员服务岗”“便民服务点”,针对孤寡、伤病(残)、五保等特殊对象,党员带头上门服务、全程代办,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创新“联动式”服务方式,把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党建联建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整合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和志愿服务者等多方力量,开展法律咨询、文体休闲、保健康复、日间照料等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集中资源力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