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苏先锋网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活动简报
 淮安市开展“四查四评”推进专项整治 镇江市润州区持续深化“吃空饷”专项整治(江苏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第259期)
时间: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

  淮安市开展“四查四评”推进专项整治

  

  教育实践活动后续工作以来,淮安市紧盯“四风”问题不放,专门印发文件,在全市部署开展“四查四评”活动,全面推进中央21项、省委18项、市委16项专项整治任务完成,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自查自评摸底数亮问题。18名市委常委和市政府班子成员围绕个人清单落实情况和领办项目整改情况带头自查自评,并深入挂钩联系点指导和督查专项整治工作,提出整改建议45条。各县区和市直部门对照“两方案一计划”,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回头看”,以专项整治项目是否有人认领、是否列出整改清单、整改任务是否细化量化节点化、整改清单和整改成效是否及时公示等为重点,逐项盘点分析,并通过县区委常委会、部门党组(党委)会集体议事,研究专项整治的推进解决思路。目前,各县区、部门共亮出整改薄弱环节124项,全面有针对性地落实了推进措施。

  互查互评挤水分补不足。在自查自评基础上,分3个批次组织县区与县区、市直部门与市直部门、县区和市直部门开展互查互评,重点看县区自查自评结果准不准、实不实,市直部门牵头的专项整治项目责任清不清、推进快不快,被检查对象的做法经验是否值得学习、值得借鉴。互查内容分为推荐项目和随机抽查项目两种类型,推荐项目占40%,抽查项目占60%,检查组依据检查情况,指出扣分理由、整改方向等,按比例折算评分,并及时反馈给被查对象。通过互查互评,新发现问题17个,推广好做法5例。

  抽查抽评抓重点攻难点。结合全市范围开展的“为官乱为、为官不为”专项整治行动,整合市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等部门和专项整治项目牵头单位力量,深入各县区以及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窗口行业,重点检查和评价侵害群众利益行为、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收红包和购物卡以及群众办事难等问题整治成效。抽查抽评以暗访为主,通过随机走访、现场察看、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抽查组现场评价打分并就责任落实、整改期限、整改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书面向被查单位反馈。目前,全市已组织随机抽查139次,覆盖了85%的专项整治项目,推动了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联查联评聚合力促长效。坚持群众参与,将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督查纳入党建督导范围,选聘熟悉党建与基层工作的老干部担任党建督导员,建立一支撤不走的督查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督导;聘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担任“四查四评”工作监督员,及时了解和收集群众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两台一报”设置“整改进行时”专栏,及时宣传全市整改落实情况和典型案例,扩大专项整治的知晓率;利用市长热线、网上举报平台等,开通专项整治投诉咨询热线,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专项整治项目举报一件、查处一件、通报一件,对专项整治达到预期成效的,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群众不认可的继续整改。“四查四评”启动以来,累计收集基层群众合理化建议70余条,受理群众举报项目6件,经整改销号5件。

  

  

  镇江市润州区持续深化“吃空饷”专项整治

  

  教育实践活动后续整改工作中,镇江市润州区坚持不松劲不歇脚,紧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吃空饷”专项整治,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堵塞制度管理漏洞,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一是深入开展“回头看”。区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将1月份作为“吃空饷”专项整治“回头看月”,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由区编办、人社局、财政局等联合组成的4个督导组,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自查情况逐一过堂,对所有在编人员的档案管理、工资统计情况逐一审核,重点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在编不在岗”、“超编进人”等问题整改落实的进展、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回顾检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回头看”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限时上报自查结果,确保深化整治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动真碰硬严处理。通过对照“三定”方案、编制卡、工资表、在岗人员花名册、考勤记录等相关资料,再次细致排摸“吃空饷”和借调人员情况,共清理出长期休事假、病假及无正当理由在编不在岗人员5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对无正当理由不在岗人员,鼓励其自行辞职,对限期既不返岗也不主动辞职的不在岗人员,按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目前,经过沟通教育,3名人员已返岗,2名人员办理辞职。三是源头治理抓长效。区级层面建立组织、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机制,以及领导干部责任倒查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管理关。要求各单位健全完善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干部职工日常行为;建立在编人员定期公示制度,将所有在编(岗)人员名册、在岗状态、领取薪酬、举报电话等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