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时间:2019年06月07日 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认领多样化便民服务需求,确立“好帮手”项目;江苏银行认领金融诈骗知识普及需求,确立“金乡邻”项目……近日,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网格联合共建单位开展“大党委”联席会活动,8家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对接社区需求,认领下多个为民服务项目。

  “大党委”联席会是吴门桥街道“大党建·大融合·大治理”城市基层党建模式的落地制度之一。“用党建这条红色纽带,将全域资源紧密联结,凝聚为高质量发展合力、老百姓幸福源泉。”吴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浩介绍,当前,街道正通过落地项目、搭建载体、建立机制等举措,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探索符合区域实情的特色模式,实实在在破解新时代的发展难题。

  结对共建,党组织为民服务添活力

  “这两把菜刀都要磨一下,麻烦你们了。”上月底在吴门桥街道福运社区开展的“福满家”便民服务活动中,家住福星小区的李师傅拿着家里的旧菜刀赶过来。“马上给你磨!”“福满家”志愿者吕三弟是一名退休党员,平日里经常义务为居民提供磨刀服务。活动中, “福满家”的其他志愿者也是“各展身手”,缝补、理发、小家电维修等专业服务应有尽有。

  像“福满家”便民服务队这样的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是吴门桥街道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内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依托党组织为民服务资金支持,引入社会组织力量。目前,吴门桥街道共确立了145个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涵盖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文化传承、为老年人及特殊人群服务等多方面服务内容,更涌现出“星火湄长”、“五爱金塘”等一系列基层党建品牌。

  “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自2016年推出以来,深受辖区老百姓的欢迎和期待。不过,伴随着居民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化,仅依靠原有的力量,这类服务的提升空间越来越有限。”吴门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静告诉记者,在原有特色工作基础上,去年2月,街道正式启动“大党建·大融合·大治理”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给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带来了新活力。

  这次启动仪式上,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机关党委等6个共建单位,分别结对承接6个为民服务项目,成为吴门桥街道首批由共建单位支持的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在李静看来,“大党建·大融合·大治理”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推进的初衷,正是为了破题街道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服务与需求、管理与发展之间的瓶颈。

  大党建,让“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基层党建新模式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老百姓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有了获得感,基层治理、环境提升等街道各项重点工作,也更有抓手了。”吴门桥街道组织人事局局长贺慧芸对此感触较深,新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整合辖区多方资源,打破固有的条块壁垒;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设置,建立一体化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将党建引领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相结合,让方方面面的重点工作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友联一村和友联二村是吴门桥街道辖区典型的老新村,也是管治的难点区域。多年来,这两个新村内违章搭建、垃圾堆放、车库住人和开店经营等问题一直反反复复,虽然经过多次整治,但环境好了一段时间,很快又回去了。不过,居民陆阿姨惊喜地发现,新村比以前干净整洁了,车库内住人和开店被取缔了,而且一直维持至今。

  小区环境的新变化,离不开去年以来自上而下开展的多个专项整治行动,更离不开吴门桥街道“党建网格”工作的扎实推进。整治过程中,吴门桥街道充分发挥街道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统筹协调功能,由社区党委(总支)准确掌握和对接服务需求,组织协调辖区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吸收社区民警、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党支部、党小组成员和共建单位等参加,就社区公共事务开展民主协商。

  达成共识后,吴门桥街道以党建网格化精细管理为工作思路,充实网格队伍、健全工作制度、整合网格资源,将街道划分成10个网格,每个网格成员由四块力量组成,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暂行综合网格长职能,真正做实网格力量。数据显示,仅友联一村和友联二村,去年以来就拆除违章搭建1500多平米,清理垃圾76吨,整治车库住人和开店经营210多家,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200余处。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姑苏区锦南巷66号,吴门桥街道“亲水吴门”党群服务中心于去年8月正式启用,是苏州市首批 “海棠花红”先锋阵地之一。走进面积约4000平米的中心,一到四楼按照功能布局分别定位为党建宣传中心区、群团志愿服务区、党性教育示范区、扶老助幼亲善区。这里,是街道党建重要阵地,是辖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两新”组织可以落脚的“家”,每天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学习团。

  位于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舒老师工作室,是连接街道和辖区企业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为提升基层党建整体质量,形成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合力,吴门桥街道形成了以舒坚同志为命名的“两新”党建“舒老师工作室”,并总结出了一套舍自我予党性、舍随性予原则、舍空想予实践、舍守旧予进取、舍矜才予传道的“舒老师工作法”。

  位于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吴门先锋”党校,通过链接高校优质师资资源,联合“吴门名嘴”宣讲团力量,创设“基础课程+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面向各层面群体分类制订教育培训计划,将党员教育做实做细。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活动55场,惠及党员群众3040余人。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彩琴认为,“亲水吴门”党群服务中心可以说是吴门桥街道“大党建·大融合·大治理”城市基层党建模式的微缩窗口。在这里,激活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助力推动各项事业加速发展,正成就一个现实样板。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本报通讯员 李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