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苏先锋网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活动简报
南京市秦淮区推动街道社区去“机关化”“行政化” 淮安市清浦区构建“五民”服务体系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江苏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第260期)
时间: 2015年04月02日 来源:

  

  南京市秦淮区推动街道社区去“机关化”“行政化”

  

  针对街道社区行政事务过多、民生服务效能偏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南京市秦淮区把推进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作为区委60项整改任务之一,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推进落实,不断巩固街道去“机关化”、社区去“行政化”整治成果。

  街道机构重置:变“机关科室”为“民生窗口”,倒逼街道干部由后台管理转向一线服务。针对以往街道科室多、职能分散、工作协调难的状况,秦淮区以创新街道服务管理体制为突破点,调整科室权限划分,撤销10个传统科室,重新建立街道经济发展部、社会管理部、城市管理部、党政综合部、市民服务中心等“四部一中心”,科学确定职能,彻底打破以往科室职能重叠、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通过强化考核,优化配置工作力量,切实改变以往街道工作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工作状态。目前,已在全区各街道设置15个市民服务中心,把散落在区、街道和社区共7大类110项行政服务事项以下放、平移和上收等方式,统一“打包”,集中整合到市民服务中心进行办理。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信息反馈制、监督考核制、全科窗口制等制度,强化服务方式转变,有效解决服务群众中存在的“人难找、门难进、事难办”问题。

  社区减负增效:减台账、减牌子、减评比不是目的,剥离行政色彩、回归职能本位才是根本。严格落实市委社区减负增效“七项规定”,共取消25项社区工作任务和指标、41项创建达标评比、72项纸质和电子台账。在此基础上,围绕社区去“行政化”改革,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剥离社区行政色彩,促使社区职能回归。一是制定出台《深化社区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社区工作准入”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厘清社区工作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任务。二是把原由社区承担的就业证申领与发放等27项职能上收到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使社区工作者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三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搭建社区议事会、民情分析会、社会组织联席会等民主协商平台,建立“收集—会商—听证—公示—评议”工作机制,加强社区业主委员会建设,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自治。

  凝聚整体合力:社区服务单靠社区只能是“小马拉大车”,必须整合内外资源、协同用力。开展社区服务,需要各种资源。现实中,有的事情单靠社区去做,不仅做不好,还会引起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不信任。为解决这个问题,秦淮区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动做法延续下来,改变社区服务群众“单打独斗”的局面。一方面,推动内部资源下沉。针对老旧小区和无物管小区管理难、社区“有心无力”的问题,在区级层面组建区无物管小区自治化管理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并解决老旧小区和无物管小区在自治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依托社区民生工作站等载体,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领导干部的带动,集聚更多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用好用活外部资源。大力实施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在全区12个街道试点社区工作事项服务外包,街道以合同购买的方式,把社区自治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和服务事项外包给社会组织,社区“两委”对服务项目进行监督评估,推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区已整合创建了为老服务的“银发家园”、为小服务的“放学来吧”、家政服务的“居家无忧”、法律服务的“春风驿站”、文体服务的“活力社区”等各类服务品牌。

  

  淮安市清浦区构建“五民”服务体系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强化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纳民意、听民声、解民困的为民服务职责,淮安市清浦区积极构建“五民”服务体系,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

  一是编发“民事一本通”,提供心连心服务指南。针对征求意见时群众反映的“遇事无头绪、办事无指南”问题,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111项服务事项进行梳理汇总,编印“民事一本通”。绘制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明确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等内容,让服务流程清晰透明,解决群众遇事“不知道怎么办”的问题;制作服务联系表,公开服务事项办理单位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办公电话和相关工作人员等,解决群众遇事“不知道找谁办”的问题。目前,已发放“民事一本通”3万多册,并在区政府网站公布“一本通”电子版,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二是构建“民生服务网”,打造点对点服务平台。针对新形势下群众诉求多元化、涉及部门多样化的实际,创建集民生信息管理、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民生服务网”。运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客户端等信息化媒介,对村(社区)、乡镇(街道)、区三级渠道收集的群众诉求,在线梳理汇总,实现“一级录入、三级知晓”。整合民生职能部门资源,对受理的群众诉求,及时梳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实现了“一站式”快速解决。

  三是记录“民情日记本”,开展面对面上门服务。深入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调研活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走访居民群众,记录民生民情日记。对收集到的群众诉求,能够办理的及时办理;一时难以办理的提交党群议事会集体研究会办;对复杂重大问题,召开群众听证会,听取多方意见建议,整合资源合力解决。今年以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共开展入户走访8300多人次,征求各类意见和建议1500多条,解决各类问题2800多个。

  四是组建“为民服务团”,实施一对一专业服务。根据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的实际,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组建“为民服务团”,将社会组织低偿服务和志愿者无偿服务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特色服务。目前,全区共组建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文艺宣传等为民服务社会组织55个,为民服务队560多支,参与服务人员2万多名,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9万人次,打造了“小城大爱”、“星星点灯”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五是成立“便民互助组”,创新多对多服务路径。针对服务群众主体单一、群众自我服务较少等问题,按照“地域相近、辐射广泛”的原则,以村民小组或居民小区为单位,在党员中选取业务骨干,组织开展便民服务活动。目前,全区共成立邻里纠纷调解、心理疏导、创业就业、困难帮扶、关爱青少年等各类便民互助组320多个,参与人员近2万名,广泛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活动,着力构建“一助多”、“多助一”、“多助多”的党群互助新模式。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