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是一种遵守某种规则的思维定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也是“四风”的顽症,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反“四风”的最大难点,在于打破传统禁锢、克服惯性思维。因此,在践行群众路线中从破除惯性思维入手,是根治“四风”的有效途径。
惯性思维是反“四风”的思想枷锁
在工作中,一个习惯做法形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将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形成一种深入人们精神世界并令人难以抗拒的惯性力。惯性思维在“四风”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循规蹈矩。因多年工作惯性,往往固步自封,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圈子。比如,一说重视抓某项工作,就必定开会、发文;一讲抓好工作落实,就搞检查评比、开现场会;一听上级要来人,就停下手中工作,集中迎接检查;一强调工作创新,就提新口号、搞新花样。二是经验主义。决策不从实际出发,不科学论证,不走群众路线,不按程序办事,而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拍脑袋”决定。干什么事情都要先看本本上有没有论述,红头文件上有没有规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干,甚至一些先进地区已经创出的成功经验,也不敢大胆地学习借鉴。三是缺乏创新。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没有敢闯敢干、敢于碰硬的精神,没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勇气,没有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动力,工作起来四平八稳、毫无生气。看见别人做出了好成绩,不加甄别地模仿,照单全收。工作不善于总结反思,对存在的问题不看本质、不查根源,不断重复治标不治本的老办法。四是安于守成。以以前怎么样、去年怎么干为借口,迈不开步,开不了局。安家思想有余,创业思想不足,没有当一任领导、干一番事业的责任担当,没有工作打长谱、建设想长远的奉献精神,没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小富即安,小业即停,小成即满。凡此种种,对反“四风”的危害尤烈。
“四风”痼疾都能从惯性思维中找到病因
应该说,这些不科学的惯性思维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可为什么不科学的做法能够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甚至约定俗成为一种习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问题为什么陷入提出-解决-反弹、再提出-再解决-再反弹的怪圈?“四风”痼疾为什么屡禁不止、屡消不灭?深究起来,都可以从惯性思维中找到原因。一是惯性思维具有极大的麻痹性。客观地讲,对于纠正和克服不良作风,有些干部思想上有这种觉悟,且决心下了,措施也定了。但遇到具体事情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习惯的老路上来,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成了一些人的挡箭牌,甚至用“工作积极性还是好的”为之开脱,使因循守旧者有惊无险。二是惯性思维容易遮挡人们的视线。有些作风问题受惯性思维和陈旧思想的影响,看似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明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领导工作的大敌,但它能展现耀眼的一面,蒙蔽领导的慧眼,久拒不绝;明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党规党纪所不容,但在“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观念的暗示下,有的党员干部不惜铤而走险。三是惯性思维背后有功利思想驱动,时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上级有了新的文件精神,不是认真学深领会抓紧落实,而是仔细“研究”、查“漏洞”、思“对策”,更多地考虑如何应付检查考核,大做表面文章,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程不重效果,让投机钻营者屡屡得逞。四是惯性思维有其赖以滋生的土壤。惯性思维与现行政绩评价体系不科学密不可分,同时思想上的忽视、监督上的缺失和制度上的漏洞是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干部求稳的、守旧的,上级反而认为其平实稳重,经常提拔重用,使平庸者不断尝到甜头。可以说,有些惯性思维也是上级“带”起来、“逼”出来的。
反“四风”要提升能动感知惯性思维的能力
“四风”的反复性与惯性思维往往是同频共振的。反对“四风”,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防范惯性思维的敏锐性,着力提升善于克服惯性思维的能力。
破除惯性思维首要的是推动思想解放。从思想上破除惯性思维要坚持“三靠”:一靠理论奠基。思想的解放,需要不断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学习,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思想,提高判断力和鉴别力,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让思维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和完善,推动思维不断刷新升级。二靠思想净化。思想的解放,伴随着认识的自我否定,灵魂的深刻洗礼。这就要求我们清除思想上的“污垢”,敢于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跳出来,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奋勇争先的赶超意识、攻坚克难的进取意识、扎实推进的效率意识。三靠环境催生。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氛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各级领导应当鼓励勇立潮头者、包容心直口快者、支持敢抒己见者,让一切创新思想充分涌流,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破除惯性思维核心的是坚持知行合一。一要筑牢思想堤坝。纠正不良作风的惯性思维,必须增强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指示精神的坚决性,坚决克服走过场、一阵风、与己无关等错误认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夯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根基。二要打破行为习惯。要愿破“人情世故”的不良习气,勇破“及时行乐”的庸俗之风,善破“下不为例”的陈规陋习,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行为调控能力。三要不断自我反省。坚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贯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经常思考和盘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凡事都要与上级精神对表,与基层实际对表,与时代要求对表,跳出惯性思维的“洼地”。
破除惯性思维关键的是勇于创新求变。一要破“旧”立“新”。不断清理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根除有违科学发展的清规戒律,冲破利益固化的樊篱,努力用新的观念谋划工作,用新的思维看待事物,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姿态,去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二要破“浮”立“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以实干立身,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乐,脑子里始终装着问题,心里头始终想着群众,肩膀上始终扛着责任,自觉从细节看到差距短板,聚精会神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三要破“懒”立“勤”。破除身子发懒、精神松懈的消极思想,树立敢为人先、有所作为的积极观念。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善于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汲取养分、集中智慧,以优良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破除惯性思维根本的是依靠制度治理。一是纠正执行制度上的惯性思维。注重第一、第二批实践活动的有机衔接,推动已经制定的整改措施、形成的长效机制落地生根,坚决纠正不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的习惯性做法。同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从严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使制度真正成为带了电的高压线。二是纠正选贤任能上的惯性思维。完善考核机制,坚持科学的用人观念和正确的用人导向,选用干部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重能力又重作风,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坚决纠正简单以票取人、以年龄取人、以学历取人的倾向。三是纠正检查监督上的惯性思维。要强化督查考核,做到重点督查和面上督查、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过程督查和结果督查、正向督查和倒查倒评“四个相结合”,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
宝应:建立干部考察固定联系点机制2022-05-11
新华日报:勇于破除自我禁锢2018-08-11
敢于和自己“掰手腕”2024-08-14
把准组织工作创新关键点2023-02-27
党委书记言论:冲破思维瓶颈,推动乡镇发展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