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苏先锋网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观点评论 > 观点
溧阳市委党校课题组:人民群众是赶考成功之根本
时间: 2014年06月10日 来源:常州市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

  建国6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大大增强。“考官”素质的提高必然使得“答卷”的评分标准也“水涨船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一方面,需要我们赶考者不断总结65年来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本领,提升新的能力,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人民,才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一、65年风雨赶考,成就显著

  1949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进北平的路上,提出了“进京赶考”这一命题,要求共产党人要有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除非分之想,做人民满意的公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正是具备“赶考”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一颗颗“为民之心”造就了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红红火火,国家兴旺发达的壮美诗篇。

  65年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的3645亿元增长到568845亿元,增长156倍,稳居世界第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26955元,增长78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长到8896元,增长66倍。65年的“赶考”是合格的,成功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即通过不懈奋斗,始终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格的力量源泉及其根本所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赶考”的基本经验。

  二、赶考远未结束,任重道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再次强调“考试”仍在继续,要求全党同志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习总书记发出继续“赶考”的动员令,寓意深刻,饱含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太大,导致社会矛盾多,国家安全问题突出等等。必须深刻认识执政“赶考”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要在应对挑战和推进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赶考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刻把“赶考”作为重大的课题进行重点攻关和不懈探索。

  三、未来赶考之路,仍需努力

  习总书记强调的“赶考远未结束”,要求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让人民群众检验、监督、评判我们的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1.有目标,才有方向。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鲜明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海航行,唯有灯塔才能穿透迷雾,指引前行的方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党员干部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十个更好”就是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具体的工作目标。

  刘云山强调,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对照群众意见找差距,对着群众要求去整改。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考试”合格与否的“考官”,不是别人,就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检验“考试”最终合格与否的标准也是由“考官”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的。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就是“考试”评价的最高标准。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每个党员即“赶考”者,必须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人“赶考”是为了人民,考出好成绩也要依靠人民。时刻敬畏人民群众,时刻实现对人民的承诺,党的执政基础就始终能坚如磐石。这就是每个赶考者的努力方向。

  2.有信念,才有动力。

  有了理想,才有活的灵魂。丧失信念,堤坝就会崩溃。习近平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

  赶考成功需要自信。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要坚定信念,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矢志不渝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把人民对我们的“考试”考好,才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曾经提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人人都是追梦者、人人都是圆梦人,要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梦上来,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汇聚起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3.有能力,才能成功。

  要增强学习能力。要取得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不仅在于我们怎样说,还在于我们怎样做;不仅在于我们怎样做,还在于我们做出了什么。我们所交出的考卷人民给打多少分,最终取决于我们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怎样的实惠。当前,我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不断向书本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向实践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只有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才能从群众生动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

  要增强与群众交流的能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必须自觉深入群众。有人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按按鼠标走一走,天下大事全都有”;“打开手机说一说,随时可以做工作。”事实上,间接的信息再丰富也只是二手资料,它能够提供了解社情民意的线索,却难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要真正了解群众,就必须亲自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只有真正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要增强实干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考试的难度在加大,风险在上升,更富于挑战性。因而中国共产党及其每个党员即“赶考”者,必须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告诫,在实践中,“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工作,特别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实际行动,少一些空头许愿。

  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使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既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推动问题的解决,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4.有自律,才有支持。

  好的作风,是“赶考”并考出好成绩的前提和保障。作风,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用“延安作风”打败蒋介石的“西安作风”,毛泽东这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奥秘:以优良作风赢得人心、赢得天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除此之外,在党内还有其他规矩,特别是关于廉政建设的规矩,每个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具体言之,就是要使每个党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切实做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严守党纪国法,特别是要坚守“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态度,更是对自己负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告诫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要时刻怀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虚心接受人民的考验,才能实现人民政权长治久安。“两个务必”永不过时,是党员干部永不过期的营养剂。

  试卷做完了,未必就是答对了;对与错,需要检查、检验。首先是自己要对照检查,答对了,人民满意了,就要进一步提升水平,改善工作,让人民更加满意;如果做得有所欠缺,则虚心向人民请教,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犯错误,少犯错误。这需要有宽广的胸怀,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科学规划未来。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检验以前的学习、工作、思想、作风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需要积极主动认真整改,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以更好的思想和工作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这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让我们心怀为民之心,把谋福祉的奋斗目标变为工作实践,认真答好每一张考卷,走好中国梦“赶考”路,让美丽的中国梦早日绽放!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