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严三实”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鲜明导向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三严三实” 以做人做事为切入点,点明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既为领导干部明确了行动指南和人生坐标,也为干部选拔任用确定了用人标准,提供了基本遵循。组织部门践行“三严三实”,必须把严和实的作风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大力选拔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干部,让“三严三实”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鲜明导向。

  标准要严:用“三严三实”的“透视镜”发现和选拔干部

  “三严三实”和20字好干部标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丰富了干部选拔标准的时代内涵,深刻回答了“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大力倡导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选干部,把符合“三严三实”要求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引导广大干部把“三严三实”铸于魂、践于行。要坚持德才兼备,重用有“修身之德、谋事之才”的“正派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标准,发挥好德的“第一道门槛”作用,坚决把那些党性不强、纪律不严、言行不一的人“挡在门外”,不让品行不端、工作不实、表里不一的人捞到好处、占到便宜。要强调勤廉标准,遴选“用权以廉、创业唯勤”的“本分人”。考察干部既要看其有没有想干事的愿望和干成事的能力,还要看有没有严格加强自律、自觉接受他律的品质。要引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既依法用权、如履薄冰,又真抓实干、务求实绩,实现干部履职状态的理想化。要强化基层导向,启用能“埋头做事、踏实做人”的“老实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要把选拔使用的重点瞄准基层,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不走门子的“老黄牛”多看一眼、厚爱三分;还要把培养性交流的重点面向基层,把年轻干部放到一线墩苗锻炼,在多重岗位、多种责任中历练自律、踏实的品质。

  程序要严:用“三严三实”的“公平秤”评判和识别干部

  有了严格、明确的标准,还要有严明、完善的程序,才能把好干部选拔出来。要严格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程序,公平识人、公正待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深入一线识人,客观评价干部“谋事” “创业”之“实”。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把完成重大任务、推进重点项目、应对突发事件作为检验和考察干部的主渠道,让那些实干家、创业家上得去、有位子;要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做了多少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好事,又要看做了多少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实事;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从干部工作作风和一贯表现上识别干部,少听空泛之言、多闻草野之声,少看表面文章、多看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注重结果运用,持续倒逼干部“修身” “用权”之“严”。要全面推行综合研判,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动议提名、奖优罚劣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依据,倒逼干部始终保持高昂的干事创业热情,自觉做到主动作为、善作善成。秉持履职公心,始终坚守组工干部“公道” “正派”之“本”。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每一个批次、每一名干部的选拔任用来体现,即使只有一名干部用得不好,执行程序不严,都会破坏一个地方的用人风气、政治生态。要视公道正派为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敢于担当,出以公心,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公信度。

  纪律要严:用“三严三实”的“紧箍咒”监督和管理干部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要纠正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必须健全监督体系,加强日常监管,持续发力,保持韧劲,让广大干部不敢懈怠、不敢任性、不敢失职。要扎紧制度铁笼防止权力滥用。从组织责任和个人行为两个层面设计制度准则,将 “三严三实”要求制度化、具体化,明确党组织管党治吏的主体责任,明晰每个岗位的干部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界定干部从政干事的权力边界,形成靠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的良好风气。要严明各项纪律,规范从政行为。经常性开展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工作纪律的学习教育,通过严明党的纪律,健全日常监督管理,引导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慎独慎微,严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要严格监督问责敢于顶真碰硬。对心怀“为官不易”错误思想,存在“为官不为”、“不严不实”行为倾向的干部,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该调整的调整。敢动真格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让“不严不实”的干部没市场、没机会。要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评价。“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最能检验干部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干部的也是群众。对于群众而言,评价一名干部心中有没有老百姓、为官称职不称职,主要就是看干部修身、用权、律己严不严,谋事、创业、做人实不实,这也是坚持干部工作群众路线的本来要求。 (泰州市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于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