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城区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组织难、集中难等现实问题,探索打造“本土课堂”,挖掘创新“本土师资”“本土事例”“本土场景”,推进农村党员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有效打通农村党员教育的“最后一米”。
培养“本土讲师”,让党课更有“土味”
针对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宿城区大力实施本土师资培养计划,选聘了50余名优秀村(社区)书记、退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百姓名嘴、身边榜样等各行各业代表,纳入全区党员教育讲师库,并联合区委党校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授课辅导和专业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发放聘任证书,成为区级党员教育培训专职或兼职讲师。目前,全区党员教育培训专兼职“本土讲师”比例已达75%,正成为农村党员教育的中坚力量。
为加强“本土讲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宿城区建立“我是党课主讲人”师资培育机制,编制本土讲师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技能训练课程,充分发挥“理论名师”传帮带作用,定期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王官集镇唐圩村党支部书记王先兵是“带着群众干、讲给群众听、做让群众看”的优秀典范,他不仅是直播销售万吨酥梨带领村民增收的“领头雁”,也是擅长把大道理转化为家常话的“田埂演说家”。在他的“家门口党课”上,深入浅出传达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脱口而出都是鲜活的奋斗故事和朴实的致富经验,经常赢得满堂喝彩。
讲好“本土事例”,让党课更有“温度”
宿城区对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要求,深层挖掘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让教育培训素材更加生动鲜活。先后汇总整理35名市级以上“两优一先”先进典型案例,挖掘抗日英雄孙明瑾、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的红色故事和本地抗战故事,总结提炼了“耿车蝶变”“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返乡创业兴农人”“强村富民兴产”等基层实践中的鲜活案例。通过讲述真实具体的本土案例,让党的理论政策变得更可感可亲,更容易被农村党员理解和接受。
龙河镇结合将军里红色村建设,创排《血奶》《家国情》等柳琴戏体验剧,以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累计吸引4万余名党员观看学习。深挖本地抗战故事,创作《生死8小时,武家圩铁血保卫战》微党课,向党员生动诠释全民抗战、保家卫国的铁血精神。这些本土故事资源不仅用于线下教学,还被集成打造海量的区党课“课程资源库”平台,通过“云上课堂”在线上广泛传播,供全体讲师灵活选用。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搭建“VR课堂”“指尖党课”,让广大党员感受学习新载体带来的新体验和传播力。
打造“本土场景”,让党课更有“深度”
创新教育载体和场景,开发了农村党员教育手绘地图,将课堂从传统教室延伸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产业现场等党员生产生活一线,打造了55个现场教学点,串点呈现开发9条主题鲜明的现场教学路线,涵盖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农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本土场景,农村党员可以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体验,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开展“行走的党课”研学思活动135场次,使党员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持续开发沉浸式“实境课堂”,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实境模式,组织党员走进朱瑞纪念馆、红立方党员服务中心等实境课堂阵地,打造浸润党员心灵的“精神家园”。蔡集镇整合牛角农文旅资源融合发展,创新采用“治理+景观”“治理+利用”等模式,充分整合生态湖泊、农耕文化、党员教育、亲子研学和高品质农业资源,持续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吸引党员参加实景教学3万余人次,为党员教育增添亮色、提质增效。
(陈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