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淮安经开区:紧握“产业之笔”,描绘强村富民新图景

2025年04月27日 17:43 来源:淮安经开区党群工作部

  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支部、拓思路、促振兴,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激发基层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

  党建引领  村企联建助发展

  在淮安经开区淮融创业园,来自徐杨街道邱圩村村民曹美顺忙完一天的工作,下午6点走出厂区下班回家。像他一样,从“村民”转向“市民”,在工厂上班拿工资的年轻人,在村里还有很多。

  邱圩村曾是一片盐碱地,土壤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日渐“空心化”。前些年,邱圩村依托企业集聚资源,因地制宜提供配套服务。村党委利用与金融控股集团党支部联建契机,承接淮融创业园管理,对外招引企业进驻并提供物业服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同时,成立劳务组织,吸纳村民到“家门口”就业,集体收入显著增长。

  “通过党建引领,发挥‘村企结对共建’平台作用,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企业提供物业服务,既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淮安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分管负责人说。

  借势作为  盘活资源促振兴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金港路办事处希汉村党总支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注册成立希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3000亩土地进行流转,种植高品质成品粮和有机蔬菜。初步形成种植、深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带动60多人就业,村民平均增收40%。

  淮安经开区坚持“党委引领、党员示范、村民参与”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积极构建“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入股,盘活集体资源,孵化培育村集体农业产品、服务品牌,真正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多方共赢,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只有产业兴,集体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村里有钱了,才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因此我们坚持走产业发展这条路。”谈起产业发展,金港路办事处希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爱华坚定地说。

  搭建平台  电商经济强引擎

  每周四晚,钵池街道深圳路社区党委书记陆忠来到“小康城味道直播间”,为线上用户推荐小康城商户美食。钵池街道马庄社区创新“红色直播间”增收模式,线上推介居民编织的灯笼、中国结等手工艺品。

  淮安经开区将新媒体作为“商圈经济”引流的阵地,打造红色直播间,选派年轻干部参加“乡村振兴红色主播培训班”,遴选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村(社区)干部、老党员、优秀青年等50人组建“红色主播”队伍。对接商户转型线上数字化销售,开展直播带货、美食推介37次,推出居民制作的16款手工艺品,销售15000多单,点赞好评累计达86.5万次,累计成交额800万元,为集体增收近百万元,为经济发展带来人气和“流量”。

(李旺)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