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针对外卖和快递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难题,南京市江宁区积极开展“‘新’心向融—骑手友好社区”专项行动,依托数字化平台,探索“多方协作、多元共管、共同治理”的新模式,有效缓解外卖员、快递员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休息难等问题,改善他们的日常工作环境,不仅如此,更注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为党建在新兴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骑手开通出入绿色通道
2024年12月17日,江宁区秣陵街道上淮铂悦府小区门口,一名外卖小哥将电瓶车停在指定位置,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小区过道闸机直接打开,跟保安大哥互相打了招呼,顺利进入小区。
2024年以来,江宁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数治中心创新推出掌“新”码已在江宁区部分小区试点运行。通过打开微信扫描专属二维码,在通过“我的江宁”APP用户认证后获取门禁码,即可实现5秒内快速完成进出小区登记和通行,大大提高了快递员、外卖员的配送效率。除了高效的同行功能,掌“新”码还能有效追踪记录快递员、外卖员的身份信息,进一步增强了管理与安全的监控能力。后期,掌“新”码还将与“随手拍”连通,鼓励网约配送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帮助物业和政府部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等问题,共同维护小区的良好秩序和安全环境。
为骑手打造城市里的“一平方”
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几张简洁的桌椅,一个便捷的微波炉,一台贴心的饮水机……一个个标识鲜明、专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宁小蜂”驿站,在江宁区随处可见。在这里,无论是短暂歇脚、避暑纳凉,还是紧急充电,新就业群体的每一份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方寸”之地,洋溢着浓浓的温情;“15分钟服务圈”,让党的温度可感可及。目前,江宁区正在运营的“宁小蜂驿站”共有209个,这些驿站不仅满足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临时休息、饮水热饭、手机充电等基本需求,还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平台,根据个人兴趣,新就业群体可以参加各类讲座活动,享受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健康义诊等多元化服务。
今年,江宁区将深入实施“‘新’心向融”专项行动,链接工会、团委、司法、卫健委等部门资源,创新打造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工作站、“宁小蜂”运动场等,开展“小蜂运动会”“小哥体检”等重点项目,拓展新就业群体在文体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范围,2024年开展各类关心关爱服务活动超两百场,惠及七千人。
双向奔赴,营造“全友好”环境
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直播电商从业人员……近年来兴起的新就业群体,分布在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中,数量多、来源广,从事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新就业群体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他们每天走街串巷、进楼入户,是社区基层的“一线探头”。2024年以来,江宁区积极探索积分激励机制,聘请新就业群体作为“社会观察员”,通过“掌新码”“随手拍”、微信工作群等上报安全隐患,以此获取积分。这些积分还可以兑换毛巾、手套等生活用品,实现“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良性循环。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新就业群体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
2024年10月底,江宁区委社会工作部印发了《江宁区“‘新’心向融—骑手友好社区”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试行)》,联合多部门、街道(社区)以及平台企业、物业公司等,围绕信息友好、设施友好、人际友好、关爱友好、赋能友好、治理友好等6个方面,共同推进“骑手友好社区”的建设。除了提供基本的简化进门流程、停车指引、小区地图以及相关的服务设施以外,实施方案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对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通过发布倡议书、举办社区友好协商议事会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深入宣传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与贡献,增进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同时促进社区、平台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常态化三方沟通机制,以解决骑手在配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对他们的关怀服务水平。
下一步,江宁区将以开展“骑手友好社区”专项行动为契机,分层分类推进“友好小区”“友好街区”“友好商圈”等一系列友好场景的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小哥食堂”“小哥公寓”“宁有爱友好商家”等服务空间,进一步拓展“可感可及”的服务范畴,在持续践行“友好理念”和推行“双向奔赴”的过程中,让新就业群体在江宁区“就业有尊严、权益有保障、社会有关怀、融入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