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阴市深入实施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基石工程”,坚持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多维服务,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江阴实践”。
一、坚持齐抓共管,锻造动力澎湃的“红色引擎”。最大限度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做好聚合、整合、契合三篇文章。一是“一轴心”实现上下聚合。以“党建+基层治理”书记项目为杠杆,撬动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发挥“轴心作用”,实行市委书记出题、镇街党(工)委选题、市级部门点题相结合,推动小区党建、红色物业、联合执法进小区等重点工作列入年度“书记项目”。二是“一盘棋”推进组织整合。集成推进“把支部建进小区”,落实社区大党委、小区大支部要求,全覆盖组建766个小区党支部、3402个楼栋党小组,让党的组织和工作真正进小区、入楼栋。三是“一条链”确保能力契合。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连续4年实施“青苗计划”,市级统招399名社工,依托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江阴基地,开设“江阴大学堂·博雅讲堂”,启动村(社区)中青年干部“青雁澄长营”,制定村(社区)带头人“澄雁先锋”“1+3”培育措施清单,注重在为民服务、拆迁攻坚等治理一线发现考察干部,今年以来,已有45名致富带富能人、返乡大学生、镇街编外人员、网格员提拔进村(社区)“两委”。
二、坚持协同联动,创塑靓丽耀眼的“红色标识”。以大党建思维推进系统性增效、内涵式发展,攥指成拳汇聚治理合力。一是“三位一体”增强战斗力。构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治理模式,通过服务联心、问题联处、要素联育,畅通居民诉求渠道,建立小区事小区办的治理闭环。积极推行党员责任区、支部观察员、近邻监督员“一区两员”做法,深度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开展“支书沙龙”“民情帮帮团”“民声七点办”等共商共治活动170余次。二是党建联建扩大影响力。扩大党建“朋友圈”,按照“地域相邻、治理相融、优势互补”原则,深化“澄锡惠”“澄张虞”“锡常”等党建共同体,新组建63个基层治理类党建联盟,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力解决治理难题,实现“1+1>2”的联建效果。三是组团服务凝聚向心力。深化党建带群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实施“群心共治”“银领先锋”“聚新入格”助力基层治理行动,统筹整合工青妇群体、新就业群体、党外人士、乡贤、离退休干部等力量,打造“银龄客厅”“友邻市集”“骑手之家”等睦邻空间,发布暖“新”项目52个,惠及全市1800余名新就业群体。
三、坚持多维服务,彰显朴实暖心的“红色关怀”。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我们持续做优供给端,让服务围绕需求转。一是管执联动迸发大能量。全面推行“联合执法进小区”,整合城管、住建、公安等7个执法部门力量,建立“管执联动”巡查队,提供照明、消防、燃气等30余项服务,为居民和沿街店铺量身定制“家庭装修一图览”“门店经营须知”等7类个性化服务指南,开展小区全覆盖“综合体检”,推动解决垃圾分类、违章搭建等问题189个。二是精微服务点亮小幸福。突出“一老一小”,推广“小板凳大民生”“红色星期五”小区接待日等做法,增设大拇指投票卡、娃娃楼栋长等议事形式,形成“提、议、定、做、评”等党群议事流程,有效解决老小区改造、加装电梯、污水管网改造等诉求700多项。三是数字治理提升新质效。打造“澄心治”现代社区数字化平台,建设“一项管理办法、四中心、五大库、十七项能力”数字底座,丰富应用场景“清单库”,将治安防控、居家养老、AI车位共享等链入数字治理平台,引入RPA智能机器人、万能表单等实用工具,实现基础信息、报表数据自动采集,有效减轻基层工作量,江阴被列为江苏省智慧社区建设综合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