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共赴山海”系列报道⑥
文化润疆,以创新赋能让认同扎根
“总要去一趟新疆吧!”“五一”假期,江苏游客小王在新疆伊犁旅行后尽兴而归。整个假期,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87.47万人次,同比增长14.06%;实现旅游收入22.12亿元,同比增长21.47%,音乐节、非遗体验、低空飞行等多元旅游产品颇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江苏援伊前指深入实施苏韵伊情·文化润心工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伊犁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地标拔节生长,构建文化认同“立体坐标系”
文化阵地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构建多层次文化载体,让中华文化浸润伊犁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伊宁市六星街,蓝白相间的民居与飘着奶茶香的街角手工艺品店相映成趣,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其间,成为各族群众拍照“打卡”的文化地标。在江苏援伊各工作组的支持下,伊犁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成效显著:石榴花展示馆、霍城县博物馆等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窗口;遍布城乡的“石榴籽书屋”“秋白书苑”则以“小而美”的形式,让群众在阅读与活动中感受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
连日来,在伊犁河谷腹地特克斯县,两座文化地标正进入竣工倒计时,由江苏援伊·南京(江宁)工作组投入援疆资金3000万元建设的县博物馆展陈与演艺中心项目拔地而起。项目建成后,将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及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创新“非遗+旅游”模式,向疆内外游客生动展现特克斯的独特魅力。
“预计今年夏季投用后,这里将成为‘静展’与‘动演’的双引擎,游客既能触摸历史的年轮,也能感受文化的鲜活脉动。”江苏援伊·南京(江宁)工作组负责人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这样的文化阵地建设,正成为江苏援伊的鲜明印记。在巩留县阔那桑村,一座在江苏援伊·张家港工作组帮助下由闲置幼儿园改建的红色教育基地里,95岁老兵朱锦山常常带着各族孩子回顾峥嵘岁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座投入100万元援疆资金打造的基地,承载着江苏支边人的红色记忆,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
沉睡的遗址也会“开口说话”。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联合南京大学等高校,对伊犁州卡伦遗址开展保护修缮和考古研究,有力论证自古以来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帮助江苏援伊·无锡(江阴)工作组联合编制《伊犁九城及伊犁将军府历史文化传承及重点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设计》,修复历史古迹、文化古籍,推动建设高层级博物馆,提升伊犁将军府展示效果,让各族群众清晰听见文明传承的铿锵足音。
“文艺轻骑兵”跨山越海,文化惠民浸润人心
今年4月,由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与江苏省文联指导的2025年“苏韵伊情·文艺五进”系列活动在伊犁州多地开展。来自江苏扬州的文艺轻骑兵跨越山海来到伊犁,进剧院、进社区、进校园、进边防、进景区,在新源县、伊宁市、霍城县、霍尔果斯市及边防哨所开展演出、培训等活动12场,并为新源县2025年第十六届新疆·新源那拉提杏花文化旅游季开幕式倾情献演,将江南水韵与边疆风情深度融合。
以艺术为纽带深化民族团结,为文化润疆注入鲜活力量。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由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支持出品的微短剧作品《木一林的珍珠》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短剧主题是一对年轻人在霍尔果斯围绕跨境旅游与对外贸易进行奋斗的故事,这一方水土、一群人的故事,正在重新定义“诗与远方”。
当《木一林的珍珠》在网络视听大会上吸睛出圈、带动霍尔果斯旅游搜索量激增时,在伊犁州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苏韵伊情·魅力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上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千里的对话——南通的蓝印花布与哈萨克族刺绣比邻而展,扬州漆器与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相映成辉。江苏援疆创新“文化结对”模式,促成江苏与伊犁“文艺联姻”。
江苏援伊团队注重打造文艺精品,让伊犁“好戏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
今年2月,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在江苏大剧院连演三天,好评如潮。该剧以林则徐在伊犁的事迹为背景创作,先在伊宁、奎屯、乌鲁木齐等地成功试演,后在江苏大剧院演出,让对新疆歌舞满怀热爱与期待的江苏观众,仿佛嗅到远方天山的清新空气,感受到伊犁河谷的温柔风情……大剧院里掌声未歇,一幅更壮阔的文化润心画卷在广袤的援疆热土继续延伸。
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入疆以来,深入实施苏韵伊情·文化润心工程,以弘扬家国情怀为主旋律,支持创作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同是江南》、原创歌曲《伊犁谣》《巩留的冬季》等文艺作品,引起了广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中华文化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当舞台上的家国情怀化作百姓心中的温暖,江苏援伊的文化使者又带着新的惊喜,叩响了霍城百姓的家门。在霍城县,“霍城点单、江阴配送、新疆包邮”的“澄艺快递”模式成为文化惠民的新样本:每年500万元援疆资金注入,带来100余场文艺演出、免费艺术培训和阅读推广活动,锡剧《牡丹亭·游园》、昆曲《牡丹亭·拾画》等经典曲目都曾在霍城上演,让江阴的民乐之声与霍城的冬不拉弦音在百姓家门口共鸣。
文旅融合激活“诗与远方”,“塞外江南”奏响致富曲
“五一”期间,那拉提景区推出的全景区深度游览专线,串联起空中草原、盘龙古道、河谷草原等景观,游客在沿途不仅能观赏雪山巍峨、草原辽阔的壮美风光,还能参与特色民俗体验等创新项目。
文化润疆的成果最终惠及民生。2024年全年,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45.04万人次,游客花费705.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2%、38.83%。
这背后是文旅产业的系统布局:那拉提景区扩容、喀拉峻自驾游线路升级、伊犁老城争创5A级景区,四季游、夜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年音乐节、冰雪摄影大赛等活动,让“塞外江南”的吸引力持续释放。
日前,2025年伊犁天马文化旅游节宣布定档7月19日开幕。去年天马节开幕式上,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邀请泰州梅兰芳京剧团表演的戏曲串烧《夏塔梨园百花开》令人记忆犹新,该节目既包含传统经典剧目的片段表演和多个经典唱段,又在背景中融入了夏塔、昭苏湿地公园等自然风光,将传统与现代、风光与人文完美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江苏援伊的笔触,在草原与雪山间勾勒出“千亿级旅游产业”的恢弘轮廓,让季节限定的风景化作四季奔涌的经济热潮。
“我们到无锡学习民宿经营的经验,回来后也开了民宿,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村民扎米拉·吾甫尔说来满是激动。在江苏援伊·无锡(江阴)工作组帮助下,伊犁州霍城县惠远镇央布拉克村整合资源,打造集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文化润疆不仅是精神滋养,更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伊犁旅游旺季服务需求,近日,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与尼勒克县人社局共同开办客房服务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重点为民宿、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客房服务、餐厅接待、礼仪规范及清洁保洁等核心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被输送到唐布拉等景区直接上岗,实现“培训即上岗”的无缝对接。“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服务技能,特别是客房整理和接待礼仪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提升服务质量帮助很大。”参训学员古兰丹·铁列拜说。
文化润疆润的是心、聚的是魂。文化润疆不仅是援疆工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之策。从阵地建设的“硬支撑”到交流互鉴的“软联通”,再到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文化润疆,既要深耕历史沃土,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更要着眼未来,以创新赋能让认同扎根。当天山雪水与长江波澜在文化的长河中交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必将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愈发坚韧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