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县金锁镇双乔居委会,坐落在青陈线东侧,在这里,只要一提起党总支副书记王兆龙,老百姓无不啧啧称赞,“水蛭大王”的称号无人不晓。作为一名服务三农的大学生村官,王兆龙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创业富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挑战自我,谋求创业
2012年夏,王兆龙带着理想和抱负、激动和彷徨来到了金锁镇双乔村。到村以后,他不畏酷暑,通过日夜工作,走家串户,摸清了村情民意,与村支两委干部谈心交流,迅速并准确地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即把自主创业、带民致富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追求,为在村逐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任职以来,他一直多方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因为各种因素,大部分创业项目都不适合。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水蛭养殖走进了他的视野。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文化周”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水蛭养殖项目,了解到人工养殖水蛭具有养殖周期短、风险低、回本快的特点,市场销售前景非常广阔。作为有心人,会后王兆龙开始多方搜集水蛭养殖相关资料,并多次到周边地区水蛭养殖大户家中去考察学习,力争做到万无一失、一举成功。
开拓进取,创新立业
2013年3月初,王兆龙开始实验性养殖水蛭。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兆龙筹备成立了“泗洪县王兆龙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以水蛭养殖为主,附带泥鳅养殖等。双乔村协调用地10余亩,王兆龙本人投资20余万元用于养殖场基础建设。
“从那时起,我首先是汲取创业知识,利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多次到苏州、无锡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利用互联网寻找大户养殖视频和专业书籍来提高养殖经验。”王兆龙谈到试验性养殖时说,“其次是精心选择场地,水蛭对水源质量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水蛭大面积死亡。我在镇领导的帮助下,成功邀请到水产专家实地指导选址,选择村内最佳水源位置。”
因为是初次创业,王兆龙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所有事务都是在摸索中进行,从种苗预定、网箱定做到挖养殖池、安装网箱以及其他配套的基础设施,再到放苗养殖,喂食换水,查病治病,甚至到收获季节的晾晒成品,都是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差错。没有现成的技术工人,王兆龙亲自操刀每一个过程,创业之初又是炎炎夏日,一天在水里泡五六个小时,从早晒到晚,夜间巡逻查看水蛭更是家常便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统筹考虑,一个夏天瘦了20多斤,创业的艰辛不言而喻。
越挫越勇,坚定信念
创业的道路总是崎岖的,一个细小的差错都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2013年8月,突如其来的连续高温天气,再加上周边水稻田喷洒农药残留物隔离不到位,导致养殖池中水蛭大量死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根据水产专家建议,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必须尽快打捞死亡水蛭。整整五天时间,王兆龙泡在水里一网一网地捞,看着大批死亡的水蛭,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有点灰心,自己也因为劳累过度出现神经性耳鸣症状,想要放弃的念头油然而生。
“就在我最心灰意冷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安慰我。”王兆龙激动地说,“作为七尺男儿,压抑在心里的感情瞬间涌出,眼泪哗地流了出来。后来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下,我重新振作起来,鼓足干劲,顺利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2013年底,王兆龙的10亩水蛭养殖场迎来了丰收,40万元的产值让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村民杨修华拿着工资,开心地说:“都是王书记带的好,这以后打工赚钱和照顾小孩都不用愁了,在家门口就能把腰包鼓起来。”
2014年,王兆龙在吸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新发展成员3名,养殖面积扩建至100亩,总投资200余万元,年产值达350万元,带动当地4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蛭大王”。
“今年夏天天气不算炎热,水质又好,很适合水蛭养殖。”谈到2014年的收获,王兆龙喜笑颜开,“同时,随着我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今年水蛭亩产全面提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今年我们投资200余万元,产值400万元,超出预计产值50万元。”
创业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每当王兆龙把一笔笔工资发到群众手上时,每当有群众要加入合作社时,王兆龙的心是炽热的。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创业富民工作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广袤农村一定能够大有所为。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