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之云,江苏迅达集团董事长。今年51岁的他,经历18年,将企业发展成宝应县民营企业的“领头羊”。为了不被市场抛弃,他前后经历三次创业,终于在强手如林的电磁线行业中站稳脚跟。
1996年底,原宝应县沿河镇铜材厂倒闭。时任铜材厂党支部书记的卢之云说,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原铜材厂有200多名职工,厂倒闭后,这些职工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卢之云回忆,当时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愿意贷款给他们。卢之云带领厂里的16名员工,1997年11月,在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厂房里,成立了江苏迅达电磁线有限公司。
“最初,我几乎天天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满心都在盘算着如何渡过难关。”卢之云说,有一次,为了赶交一批订单,他和工人们一直干到深夜十二点。工人们都陆续回家后,天下起大雨,他和妻子就睡在工厂的伙房里,“忽然,我感到有冰凉的液体滴在脸上,起身一看,房子漏雨了,脸上全是雨水。无奈之下,我赶紧把木床挪了下。刚躺下,脸上又被雨水打湿。”
卢之云的妻子哽咽着对他说:“之云,别再撑了,我们把厂子转给别人吧。”而他却对妻子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住。”
“1998年夏天,我们要送一批货去南京。刚上南京长江大桥,货车车胎爆了。”卢之云记得,那一天气温有三十多摄氏度。
“那时候南京长江大桥的地表温度起码有五十摄氏度。”卢之云说,在烈日下,他和随车人员一起用力将货车从桥北推到了桥南。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桩。有一次去北方送货,车走到山东临沂时,也遇到了爆胎的事故。当时气温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冒着严寒,卢之云又开始了“推车之旅”。“幸亏在早上六点钟,遇到了一辆送蔬菜的货车,才把我们的车拉到了临沂市内的修理厂。”卢之云回忆,回到小旅馆后,他用火炉烘烤冻僵的双腿,一个多小时后才感觉到一点温度。
谈起企业成功的经验,卢之云说,在于公司能抓住时机,把握市场瞬息万变的脉搏。
2003年,经深思熟虑后,卢之云决定再次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进行第二次创业。新征了10亩土地,新建了3000平米的两幢厂房;根据纸包线扩大生产的要求,上了国内先进的连续挤压生产线。然而,几年后,市场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新能源的开发已成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内风电市场和产业迅速崛起,卢之云抓准机遇,于2007年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了第三次创业,征用土地60多亩,建设标准化厂房10000多平方米,购置生产线设备30条,新上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聚酰亚胺薄膜/聚酯薄膜云母带绕包铜扁线,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既定目标。
将企业成功做大的卢之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深知,企业做大做强后,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他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拿出500万元,成立大病救助基金,用以帮助宝应县的尿毒症、白血病病人。十几年来,迅达累计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7000多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捐助钱款达500多万元,帮助15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朱轩卿)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