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泰州日”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列活动现场,泰兴经开区中试孵化产业园与中国科大项目团队签订入园孵化协议,5个项目正式落户。泰兴经开区与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聚焦生物基新材料、高端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导各类资源精准流动,激发高校和产业链“1+1>2”的工作效能,加速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点强化生态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人才向心力,让更多优秀人才‘择泰而兴’。”泰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俊表示,紧扣“123”特色产业所需,该市强化科创平台赋能,加大对长三角医创中心、半导体陶瓷所等平台支持力度,高质量运营南京工业大学泰兴产业学院,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和争创国家和省级科创平台,全力推进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泰兴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产业学院,被双方视作是一次“双向奔赴”。产业学院由泰兴市政府、南京工业大学、泰兴经开区、泰兴市港口集团共同组建,四方核心要素有效汇聚,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单一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泰兴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增富介绍,产业学院正式运营一年不到,超过千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顺利在泰兴完成实习实训;8个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成功揭榜、并获得1790万元的资助,单个项目企业投入最高800万元,直指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签约4名科技领军人才担任校级产业教授、6名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院级产业教授。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初,百亿级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团队生物基材料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泰兴,20万吨/年生物基聚氨酯涂料、10万吨/年生物基氨纶纤维原料等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200亿元,将有效链接生物基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形成集聚集群效应,为园区加快打造长三角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基地注入强大动力。
OLED是一种用于电脑、手机显示屏尤其是曲面屏的高端有机发光材料。为了邀请中国科大校友李亚栋院士团队落户,泰兴成立新材料研究院,拿出小试孵化器一半的空间倾力支持。夏禾科技江苏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等创业团队成员均为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校友,主研的OLED发光材料项目3年内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光掺杂(GD)、红光掺杂(RD)和空穴注入(PD)材料的商业化量产。总经理刘仁茂自豪地说,公司目前拥有新型有机发光OLED材料20吨年产能,实现从“按吨卖”到“按克卖”,最贵每克售价高达8000元,为做强做特泰兴经开区新材料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贡献力量。
科技成果从“研”走向“产”,关键在于打通“小试—中试—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而中试是科研成果量产的必经环节。作为全省首批3家化工中试基地之一,总投资近5亿元的泰兴中试孵化产业园,经过2年完成建设,维吉特棕榈油基生物基材料、普理新材料聚醚醚酮等首批8个中试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审批,即将正式入驻。“园区通过构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中试服务生态,破解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研发成果在中试放大环节可能遭遇‘断链’难题,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无缝衔接。”中试孵化产业园负责人王昌尧介绍,产业园建有8栋甲类中试厂房和完善的公辅配套、甲类仓储和三废处置设施,可同时承载中试项目20个左右,将建成“验证—转化—孵化—产业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链,在高端聚合物、生物基、电子化学品材料等前沿领域靶向突破,正在对接60余个项目。依据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的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中试项目审批周期由15—18个月缩短为3—4个月。
“锚定‘逐鹿苏中勇当排头,跨江争雄奋力赶超’的目标定位,我们围绕‘全域创新、全面转型’两大主题,健全丰富区域科创体系,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泰兴市委书记刘文荣说。泰兴持续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以支持人才的“真金白银”体现尊重人才的真情实意,先后引入18名院士、48名国家级人才深度参与项目产业化。聚焦“产业发展”和“科创引导”,打造覆盖全市六大特色产业的百亿级基金矩阵,为企业提供“初创—成长—成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撑。清华大学潘伟教授领衔的集萃半导体项目,有效解决了陶瓷材料应用的“卡脖子”问题;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高敏杰教授分别领衔的新型替代蛋白食品项目、多梯度生物反应器项目等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试项目成功落户,标志着泰兴在长三角区域生物经济创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赵晓勇 通讯员 王翔 徐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