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也是年轻干部成长历练的良好平台和难得机遇。身处招商一线的年轻干部,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冲锋在前,争当招商引资的行家里手。
勤于学习,不断锤炼招商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年轻干部“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这既是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待,也是对年轻干部发出的行动号令。产业是脊梁,招商挑大梁;招商活则发展劲,产业兴则市域强。作为招商一线的青年人,要提高政策把握能力,加强招商领域政策、项目落地条件﹑推进措施等业务知识的学习,既全面掌握本地区产业特征、发展优势,也准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行业特征和真实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精准对接。要提高主动应变能力,迅速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处处争先、时时抢先,做到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会服务,练好项目招引基本功。
甘于奉献,始终保持招商热情。从概率上说,招商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每个项目的落地,都要付出很多努力、经受很多挫折,“拉锯战”“持久战”是常态,需要我们永葆招商热情、坚定信心决心。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清醒地认识到招商引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要有愈挫愈勇的信心,面对“冷板凳”“闭门羹”,认真复盘每一次失败经历,在每一次拒绝中找准短板不足,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要有细嗅蔷薇的细心,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好项目“源头关”,开展科学论证、深入评估,算好经济账﹑生态账﹑民生账,正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实现要素配置最优化,综合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乐于服务,持续提升招商实效。一个项目落地,不是简单的几次考察拜访就能确定的,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对客商的合理需求,只有多说“我来办”,少说“我试试”,不说“不能办”,才能赢得信任、顺利推进,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要脑中有“策”,急项目之所急﹑想项目之所想,提前制定工作预案、推进措施,对涉及多部门联合研判的需求,主动沟通、积极协调、及时反馈,确保承诺的政策有依据、保证的事项能落实。要脚下有“风”,在信息收集研判、考察洽谈、评审论证、项目签约,服务落地等过程中,做到眼快、手快、脚快,积极解决企业手续办理、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程跟踪服务,做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代表着无限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年轻干部要感恩并珍惜这个创新创业、崇尚实干的美好时代,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招商一线谱写人生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