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开展以来,江北新区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的实际行动中践初心、担使命,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助力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聚力抓营商环境 提升获得感
新区将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践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重要标尺,新区经济的“加速跑”,得益于营商环境的“节节高”。
政策惠企。经济发展党工委深入企业一线,深化“服务+”“创新+”“改革+”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制定了《南京江北新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南京江北新区(南京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条(2021年)》等文件,建立了政企沟通机制,举办政策宣讲会,邀请专家开展政策解读,对企业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江北新区营商环境新高地
改革便企。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改变企业跑部门、盖章多、等待时间长的新业务模式,在原有23项集中审批事项基础上,进一步集中规划、消防等关键核心事项11个,并将其中涵盖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等四个阶段核心事项及相关并联事项集中办理,实现“一枚印章审批”的全链条模式。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枚印章审批”
创新助企。科技创新局组织部机关党员、业务骨干,面对惠企政策时存在政策“找不到、看不懂、难操作”三大难题,出台《南京江北新区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成立生命健康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两大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集聚成员单位40余家,共享仪器设备资源逾万台,充分挖掘和发挥仪器应用价值和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主体的创新需求。
聚力抓社会治理 提升安全感
新区将社会治理改革成效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践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的根本标准,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党建引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党群工作部组织7个街道在85个村(社区)分别成立“抗疫先锋”行动党支部,34家新区机关部门(单位)建立常态化挂钩联系村、社区制度,平时服务、战时应急,争作担当作为的先锋,让党的力量在一线统筹、资源在一线整合、作用在一线发挥。
成立了85个“抗疫先锋”行动党支部
网格组团。综合治理局深化“1+3+N”网格组团服务模式,制定15项网格工作事项清单,依托467个网格党支部、719个网格党小组,纳入各方资源力量,实现由各条线“单打独斗”式的点对点对接转为“握指成拳”式的组团作战,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
网格员组团服务,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民生,解答和受理居民关心的民生问题。
科技赋能。新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运用区块链技术手段,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整体联动的城市数字治理指挥体系,在全区440余个小区推广“无疫江北·链通万家”平台,覆盖40余万居民,在线收集、抓取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反馈至网格员,对个性问题点对点沟通,对共性问题梳理分析作出公开答复,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为“网格化防控”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和数据支撑。
聚力抓民生服务 提升幸福感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新区各级党组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试金石”。
聚焦群众关切。各级党组织通过党支部联系点等挂钩联系制度,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摸清群众需求,切实解决问题。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同志到支部联系点沿江街道启新社区启强网格党支部,根据前期了解情况,实地推动北外滩水城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进展,把难题琐事解决在居民家门口。各委部局,各系统、平台党工委,各直属单位党委等34家党组织党员同志前往挂钩联系点,与社区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社工、物业人员等共同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志愿行动,共创文明典范城市。
新区各部局机关党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落实资金保障。用好为民服务资金,聚焦当前最急迫,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顶山街道七里桥社区东、西洼两个组“有路无灯”,严重影响出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通过使用专项资金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共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惠及80余户家庭、300多名居民。葛塘街道工农社区老年人较多,工农社区党总支通过使用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打造了“公益大篷车”为民服务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健康检查服务和各项便民服务,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优化民生保障。注重在民生保障工作推进中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制度,以“小切口”“身边事”为重点,出台一批惠民便民政策举措,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化解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纠纷矛盾,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建设幸福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