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四下基层”的常青之道

2025年08月29日 11: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干部下基层,绝不能满足于“来过”“干过”的痕迹留存,而要追求“解决了”“改变了”的实质成效。真正有价值的成绩不在汇报的材料里,而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在时代发展的年轮里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蕴含着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初心密码,体现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永恒价值。下基层,要在“身入”中摸实情,在“心沉”中聚民智,在“行到”中求实效,在“情至”中赢民心,方能真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让基层工作保持常青。

  身入基层,“建群”更要“见群”。现实中,少数干部与基层打交道,满足于指尖上的“已建群”、屏幕后的“消息已收到”,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无形中筑起了一座数字高墙,看似与基层近在咫尺,实际却是远隔天涯。“建群”是手段,“见群”才是目的,其中蕴含着从“技术连接”到“情感共鸣”的深刻跨越。真正的“见群”,要求我们主动走出“信息茧房”,真正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呼声,感受他们最朴素的期盼。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一有时间就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现场集中“会诊”,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深刻启示我们,技术可以让沟通更高效,但唯有真正的深入和真诚的互动,才能让民心更温暖。

  心沉基层,“在线”更要“在心”。“在线”与“在心”的一字之差,折射出工作态度与境界的云泥之别。“在线”是一种岗位要求,是在完成规定动作;而“在心”则要求情感到位,与百姓汗流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是一种本色彰显。唯有真正把身子扑下去,民心才能暖起来;唯有倾注真心实意,工作才能找到根基与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提出下基层要会看“三面”,即看田面、看人面、看市面,从作物收成到群众面貌,再到市场活力,搭建了一个下基层时需怀揣的、由微观到宏观的完整认知链条。这要求干部下基层时,必须调动所有的感官与心智,做到超越“在线”的物理状态,达到“在心”的精神境界,真正把准基层的脉搏。

  行到基层,“留迹”更要“留绩”。“留迹”与“留绩”映射着截然不同的政绩观与事业心。“留迹”是工作的过程记录,是一种痕迹管理,但过度追求“留迹”易陷入“材料政绩”的窠臼,可能会让厚厚的台账取代了奔忙的脚步,让精美的汇报遮盖了真实的民情。而“留绩”才是工作的最终目标,它不体现在文件的厚度里,而是书写在群众的笑脸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谆谆教导:“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这句朴素之言,道破了“留绩”的本质与价值归依。干部下基层,绝不能满足于“来过”“干过”的痕迹留存,而要追求“解决了”“改变了”的实质成效。真正有价值的成绩不在汇报的材料里,而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在时代发展的年轮里。

  情至基层,“名至”更要“实至”。下基层不能只是权力到场、口号到场,而要真抓实干、力求实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先调研后决策,一个县一个县地跑,写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弱鸟先飞”是一种主动姿态,“滴水穿石”则是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坚韧过程。基层干部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有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既要抱持“弱”的虚心态度,更要有“飞”的智慧和“滴”的韧性,用持续的担当奋斗换得基层的全新转变。

  (李阳虎 李猛 发表于中国组织人事报)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