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党群融通聚力基层治理

2025年06月30日 10: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基层治理的成效根本上取决于党群关系的质量。强化党群互动、推动深度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通过建强党建“主轴”、紧扣服务“主线”、突出群众“主角”,打造党群融通课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共办一件事、共解一类题,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型升级,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优势。

  情感联结厚植信任基础。党群关系的根基在情感、纽带在信任。加强党群情感联结,是实现群众政治认同和治理合作的前提,要构建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在点滴服务中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姜堰区聚焦基层治理的民生属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养老、就业、环境、医疗等领域,推动服务下沉、力量下移、资源下放,推动形成“问题从群众中来、方案在党群间议、成效由群众评价”的服务闭环。依托“党群融通课堂”构建共议平台,将基层反映的难点问题按主题归类、设题破题,推动部门、条块间联合攻坚,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服务方案,推动服务内容从“规定动作”向“群众需求”延展,提升服务的个性化、便捷性与专业度。如梁徐街道通过聚焦社区助餐服务提质增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老年活动中心、企业园区,以“沉浸式调研”打破传统走访的“距离感”,以“场景化体验+互动式问需”精准捕捉民生痛点,使党组织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力量依靠与情感支点,推动形成“群众找组织、组织找群众”的良性循环。

  制度建设增强互动强度。党群关系的紧密程度,往往取决于制度支撑的严密程度。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党群互动机制化、常态化,并通过组织设计和资源调度加以保障,使群众联系始终“在线”、服务反馈始终“在场”。姜堰区围绕“服务前移、重心下沉”的治理逻辑,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责—社区主办”推进机制,通过平台化管理、多部门协同、问题集中攻坚,推动治理力量向基层集聚。推行“社区工作日”制度,如天目山街道组建22支工作专班,组织57名机关干部每周常态化下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坐班接待、入户走访、主题服务等活动,将治理服务嵌入社区单元,变“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探索“区统筹、条统管、点统办”的协调机制,推动街道社区成为党群服务的第一响应平台。干部在社区“坐诊”,群众上门“问诊”,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实现双向匹配,有效突破以往“条线分割、职责游移”的治理难题。通过机制赋能、责任落地,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为畅通。注重从治理全过程入手,完善“诉求受理—快速流转—限时办理—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实施以来,全区累计收集基础设施改善、市容市貌整治、便民服务优化等民生诉求523件,即时处置448件,交办街道协调推进75件,通过服务事项的清单化、问题处置的跟踪化,确保群众的每一项合理诉求都有回应、有结果、有回音。

  角色互换激发共治活力。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活力源泉,根本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度认同。要实现党群之间的心理互信、感情互融、责任共担,推动党的领导力在基层落地生根。姜堰区积极推行“体验式参与”机制,面向普通群众设立“社区体验日”等互动场景,邀请群众走进社区治理现场,亲历实际工作流程、了解工作压力、提出优化建议,真正让群众从“看客”变为“共建者”,引导群众逐渐建立起对治理逻辑和干部角色的理解,在互动中强化对党的亲近感、归属感和信赖感。群众在实践中认识党、理解干部、参与治理,基层党组织在回应群众、引导诉求、服务大局中增强凝聚力,实现“党群情感交融、认知互通、行动协同”的良好局面。

  (泰州市姜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沈巍)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