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2024年03月29日 10:5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政绩观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立身处世、从业干事的人生选择,决定能否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若是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甚至扭曲变形走样,势必贪图虚名、偷奸耍滑,抑或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仅贻误干部自身成长和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阻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忠心向党、真心为民、尽心履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将干事创业与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为了获取升迁资本,倾向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对上对下冷热不均、区别对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这种畸形政绩观的形成,显然是私心杂念在作怪。究其根源还是党性锤炼不够、对党不忠诚。解决好思想根源问题,关键还得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通过严格的党性锤炼,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共产党人必须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树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推进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决不能主观臆断,而是看群众实际感受,交由群众来评判。要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多做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通过与群众同甘共苦真正摸清实情、找准问题,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强血肉联系,确保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关键还得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拼劲和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立说立行、全神贯注、紧抓快办,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奋力为党和人民挑起该挑的担子,扛起应负的职责。

  当然,很多事业的推进往往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既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也需要干在当下、循序渐进。这就启示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诸如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工作,都需要久久为功,积小胜化大胜,尤需潜下心来“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决心,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作超越阶段的决策,不定脱离实际的政策,既抓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更抓看不见、周期长的工作,既抓眼前急需、立竿见影的工作,更抓将来受益、福泽后人的工作,真正确保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对党员干部而言,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不管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开花结果,都要主动地去做、义无反顾地去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务求实效,善作善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履职尽责、拼搏奉献。

(卢默民  发表于中国组织人事报)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