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虎虎生威向未来

2022年01月26日 14:29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网站

  今年是农历虎年。 

  虎的形象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居显著地位,《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也都与虎形象相似,虎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和文化流变中,虎作为猛兽从自然走向人类社会,其形象也经历了由实到虚、负正相间的历程。 

  “虎”字巨口锐牙,利爪长尾,其意蕴中既有人们对虎威猛一面的崇拜,又有对虎凶猛一面的畏惧。虎四肢强健、爪牙锋利,在捕食时凶猛且迅速,前额的黑纹与汉字中的“王”字相似,又被人们称为“百兽之王”。因此,古人常常用“虎”来形容一个人勇武坚强,如三国时期魏将许褚被叫做“虎候”,长坂坡上曹操见到七进七出的赵云发出“真乃虎将也”的感叹,《水浒传》中也有诸多冠以“虎”称号的好汉,如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打虎将李忠、母大虫顾大嫂等,武松、李逵、解珍、解宝等也因杀虎而彰显勇猛。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虎形的调兵凭证“虎符”,汉代还设专职负责保卫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虎贲中郎将”一职,均体现了虎形象震慑人心的作用。 

  古代由于老虎伤人吃人以及捕食家禽家畜等事件经常发生,于是虎又被人们称为“大虫”“戾虫”。《礼记·檀弓下》中《苛政猛于虎》一文将统治者的暴政和吃人的老虎作对比,深刻揭露了残酷苛刻的政令对人民的伤害。“周处除三害”中同乡将蛟龙、白虎及周处称作“三害”,周处更是“三害”之首,充分表现古代人民对霸道凶强之人的憎恶。因此,在古代文化意蕴中,虎既是猛兽也是“害虫”,既可以是冲锋陷阵的“虎豹骑”,也可以是为伥鬼撑腰的“食人之虎”。 

  今天,我们要善于从虎文化中汲取智慧养分、辩证学习扬弃。有文化专家提出“正、守、智、勇、觉”的“五虎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注入“身心居正、尽职守责、竭忠尽智、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虎之精神”,有“虎劲”更有“虎气”,争做心怀“国之大者”和千家万户的“开路虎”“插翅虎”“温情虎”。 

  争做披荆斩棘的“开路虎”。虎高大勇猛,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天敌,遇到挑战就去征服。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虎身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不做畏首畏尾的“拦路虎”,遇到困难就妥协、就退缩。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开路”应有干劲、在状态,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之际,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矛盾,如何协调高质量发展和政绩的关系,都需要有肯干敢干能干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知重负重;“开路”需重责任、讲担当,担当有多大事业才能有多大,责任有多大成就才会有多大,都需要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走在前列、攻坚克难、争做示范,善思善谋善干,让改革发展“生龙活虎”。 

  争做智勇双全的“插翅虎”。在神话传说中,人们常常爱给虎添上双翼,使得“飞虎”这一形象广为流传。诸葛亮在《心书·兵机》中写道:“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的铁道游击队。当前,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既要不断汲取理论养分,又要在实践锻炼中磨炼成长,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滋养中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为自己插上一双“敢战敢胜、善作善成”的翅膀。如果少了这对“羽翼”,就可能难以经受大战大考的检验,成为平时夸夸其谈、战时“一捅就破”的“纸老虎”。 

  争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温情虎”。任何凶猛的动物都有温柔的一面,老虎同样如此。母虎在照顾虎崽时往往非常谨慎细心,一旦认为这个庇护所不安全会毫不犹豫地搬离。成语“虎毒不食子”,意思是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鲁迅先生也曾在《答客诮》一诗中写道:“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通过自比形象展示了虎的温情。学习“虎之精神”,应将这种“温情”带入到群众工作中,不能当有口无心、两面三刀的“笑面虎”。吴锦泉乐于助人,栉风沐雨传递人间真情;李万君技能报国,匠心精工推动高铁发展;黄文秀献身基层,以担当实干助力脱贫攻坚……这些都是以人民之心为己心的榜样,将温暖留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广大党员干部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俯下身子,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尺,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为民利民惠民,让人民生活“如虎添翼”。 

  虎年呼唤“虎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都是追梦人,当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无怨无悔和豪情壮志,携虎虎生威之势,向着未来再出发! 

  (扬州市江都区委组织部何亚兵 王康)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