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溧阳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聚焦常州“532”发展战略,深耕人才成长沃土,厚植人才发展潜力,努力为人才创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一流事业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全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智”撑溧阳高质量发展。
聚机制改革之力,从“源头处”提升引才环境。溧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谋划,以《“天目湖英才榜”行动计划》为制度引领,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政策保障,着力吸引一批与地区发展方向、专业契合度高的中高端产业人才,重点培育一批教育、卫生等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行业人才,专项制定溧阳籍人才招引政策,吸引更多家乡人服务家乡。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制定出台人才分类目录,探索指标体系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特殊人才一事一议等多元评价体系,真正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树立高层次人才市场化招引、社会化开发导向,给予全市星级企业优秀人才举荐权,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中介服务费用全额补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政府搭台、企业选才的良性合作。
聚产才融合之力,以“智动力”提升产业能级。近年来,各地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招才引智、筑巢引凤的人才优惠政策。作为组织部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策驱动固然重要,但招才引智的基础是产业支撑,核心是项目建设,如果人才链与产业链不能有机融合,那么人才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会是“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遗憾结局。十四五期间,溧阳的人才招引工作将始终围绕服务配套产业集群示范的主题主线,紧扣动力电池、智能电网、农牧与饲料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以多链融合创新为重点,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实施“项目+人才”科技专项,加快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创新“矩阵”,充分利用企业主体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人才裂变。
聚平台协作之力,为“科创者”提升创新氛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重点推进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上海交大智能创造研究院等高端科研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校地院地紧密合作,广聚创新资源,打造生产研发集群。举办“院士专家溧阳行”等峰会活动,围绕动力电池、无人机等重点产业举办行业高端学术会议,吸引行业顶尖人才齐聚溧阳。搭建“链通溧阳”科技创新对接平台,举办重点产业协作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园区”的链式孵化体系,提升雅创高科、苏高新创业园、总部大楼创业孵化器的专业服务水平,提高科创成果产出效能。加快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创新飞地”建设,破除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痛点,营造“工作生活在飞地,服务贡献为地方”的生动局面,实现异地用才、借梯登高、助力发展。
聚体系服务之力,用“真情义”提升竞争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强化政策保障,以“真金白银”为各类人才提供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工作津贴和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等,进一步降低人才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优化生活环境,硬件上大力建设人才公寓、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软件上围绕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配偶安置提供贴心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提升产业配套服务,围绕动力电池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发展的产业,打造和提升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成本和创业风险。设立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新人才贷、信用贷等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加快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金融保障机制。
(溧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吴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