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探寻雨花英烈的信仰之源

2021年06月01日 10:31 来源:江苏省委组织部网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京雨花台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数万共产党人、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信念,在这里矢志不渝、慷慨就义。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必须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雨花英烈精神蕴意着雨花英烈人生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价值,蕴涵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本源和历史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践行雨花英烈精神,探究其坚如磐石、舍生取义的革命理想与信仰之源。
  对真理的深刻认知。据统计,雨花台烈士四分之三都拥有高等学历,甚至不乏海外留学硕士、博士,平均年龄仅为29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社会精英。其中,曾担任江苏省委书记的许包野,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通晓法、德、意、俄、奥、西等多国语言文字。正是因为具有高等学历,拥有较高的思想认知水平,他们能够更早地接触《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也更容易接受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忆述“峥嵘岁月”时谈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所说的三本书,其中就有雨花英烈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这充分说明,英烈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有着深刻认知,铸就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石。
  对历史的深刻剖析。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受尽屈辱。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仅1.8万人的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攻入北京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银2亿两……一个被西方描述为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东方大国,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任人宰割?成为近代中国觉醒的知识分子们的心灵拷问。在雨花英烈中,许多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青年时期就秉承“学一门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学问”的志向,谋求中华民族的振兴。于是,他们走上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并用必死的决心投身革命。
  对担当的深刻理解。雨花英烈代表性的人物,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曾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雨花英烈自我牺牲的精神、救国兴邦的志向,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也是共产党人慨然担当的内在品格。他们始终战斗在党最需要、革命最危急的重要关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和革命,用信仰的力量扛起了历史担当。
  一种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彰显,经历实践的检验愈益明晰。雨花英烈精神由雨花英烈鲜血铸就而成,以丰富深刻的历史底蕴、光辉卓绝的道德典范、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进入新时代,雨花英烈精神依然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文化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雨花英烈精神,就是为了不忘披荆斩棘的来路,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汪烽,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