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牛年说“牛”

2021年02月10日 11:41 来源:江苏省委组织部网站

  今年是农历牛年。牛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人类与牛的关系可上溯到原始社会,从古至今,牛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善于学习的古人从牛身上提炼出很多优点,并潜移默化地浸润在文化经脉之中,成为中国人赓续传承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以“三牛”精神为新的一年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奠定了基调。
  “孺子牛”典出《左传》。书中记载,齐景公喜爱庶子吕荼,经常陪着一起嬉戏,作为一国之君还口衔绳扮牛,让吕荼牵着走,吕荼不小心跌倒,把景公的牙齿拉折了。景公遗命立吕荼为国君,陈僖子却要立公子阳生,大臣鲍牧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于是最终立吕荼为君王。因此,“孺子牛”原典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到了曾写过“怜子如何不丈夫”的鲁迅先生笔下,“孺子牛”又生发出新的革命内涵。在《自嘲》一诗中,鲁迅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将孺子牛精神升华为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鲁迅先生也常以牛自比:“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确,为人民服务,就是需要这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的精神,这也成为今天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
  “拓荒牛”是带有特殊意蕴的雕像。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雕像是深圳改革开放、探索创新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特区精神的形象表达。40多年前,深圳特区的建设者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就像开荒的牛一样,把贫穷的渔港开垦成国际性大城市,拓荒牛雕像象征的就是这种拼搏进取精神,也表达了对后来者继续开拓奋斗的期许。此外,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华南农业大学北门、福建农林大学内的拓荒广场等地,也建有拓荒牛雕像,都表达了一种探索创新、开荒奋斗的精神。确实,“拓荒牛”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担当担责、肯干实干,重行动不空谈、勇拼搏不退缩,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进、深入人心,拓荒牛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党员干部就应争做新时代的“拓荒牛”,发扬敢闯敢试、拼搏进取、创新发展的优良传统,努力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老黄牛”常常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老黄牛是农民劳作的伙伴,它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诗人臧克家在《老黄牛》一诗中为之画像:“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赋予了“老黄牛”忠诚老实、埋头苦干的鲜明内涵,成为对具有忠诚品格的模范人物的美称。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入选“最美奋斗者”的王杰,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革命战士……要具备‘老黄牛’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精神。”后来,王杰以生命印证了对老黄牛精神的追崇,在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亲笔题词,赞扬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我们党历来重视和关爱信念坚定、忠诚事业的“老黄牛”式党员干部,强调要“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让那些不计得失、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老黄牛”也能站上“C位”,让老黄牛品格成为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传承下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牛年说“牛”,呼唤的就是学习“牛”精神,争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牛”蕴含着我们党和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和价值坚守,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正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共同汇聚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竭奋斗的正能量。 

  (扬州市江都区委组织部何亚兵)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