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观点

基层青年成长成才路径的思考

2014年05月26日 09:35 来源:常州市戚墅堰区委组织部

    7:45P已经来到L村委,边打扫卫生他边想,今天和身有残疾的W约好了,上门为她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流程。8:00,村民络绎不绝地到村委办事,P根据村民需求熟练地在就失业&劳动监察系统、金保系统(居民医疗保险)等多个系统间切换,细致地为村民答疑解惑。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他赶到街道向各部门报送材料,吃完饭又匆匆往村里赶,本想趁中午休息时间去下W家。刚到半路接到电话,村委已有村民在等待办理业务了。下午为村里的活动拍摄照片,写信息报道,完善各类台账资料,维护网站,抬头一瞧已过下班时间。收拾办公桌时才想起没去W家,一整天都在办公室里度过了。

  这是P极为寻常的一天,也是基层青年工作日的真实写照。忙碌而盲目,显然并非基层青年渴望的工作状态,束缚于电脑,囿于无形藩篱,也非群众对年轻村官们的期待。笔者以戚墅堰经济开发区为例,简述当前基层青年(本文限定范围为村、社区青年)面临之困境,试谈青年如何在基层这片广袤沃土之上绽放成功之花。

 

   一、减负

  (一)“负”从何来。常说基层青年辛苦,苦从何来?不得不提压在青年身上的台账、系统、网站这“三座大山”。笔者经统计发现,当前仅村(社区)一级需维护的各类网站就有5,需整理的台账29,需掌握的电子系统16个,平均每人日常负责网站、台账、电子系统达8项。(数据援自《关于潞城街道村(社区)青年工作者现状的调查报告》20136月)。即使是顺应电子化工作需求,三者之“利”也远不抵“弊”,三者占用时间过多,基层青年不得不通过数据“了解”村民,这无疑管中窥豹;三者在工作中正逐步流于形式,造假虚报渐成常态,青年归属感及荣誉感被极大削弱,青年精力被极大牵制,青年接触群众机会被剥夺。

  (二)为何减“负”。一是解放手脚。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今天,村民仍然认定自己熟悉的村干部比陌生的办事牢靠、稳妥。加强基层青年与群众的联系势在必行。只有解放“计算机的奴隶”,青年才能腾出时间走村访舍,用面对面交流融化电话交流的陌生感。只有摆脱“官”味,多沾“土”味,基层青年才不会演绎巨人安泰的悲剧,基层工作才不是摇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二是解放思想。基层青年长时间束缚于办公室、电脑桌,长期以往只会丧失斗志,青年“能想、肯做”的特性被消磨殆尽,不见踌躇满志,只见碌碌无为。实现青年个人价值举步维艰,社会价值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三)如何减“负”。一是共享。网站、系统负担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各部门、条线之间系统、网站不共享,重复录入现象普遍存在,甲网站的报道在乙网站“换汤不换药”并不少见。关联部门共享平台,互通信息减少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或可解决问题;二是改变。除日常工作记录,台账承担的“使命”即应付检查,台账与现实的脱节由此产生,改变以“查台账”为主的检查方式,提倡“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检查法,打货真价实的“太祖长拳”,不接虚招,只讲实效,才能让青年从台账中解脱出来。

 

  二、增压

  拿走背负在身上的石头,西西弗斯就能爬上山峰了吗?答案是待定的。满足现状,西西弗斯永远也看不见山顶的秀美风景。脚踏实地,必要仰望星空,这种渴求正是引领我们征途的旗帜。

  有人说,我已经取得研究生学位,在基层岗位上绰绰有余,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我就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没更大追求,还需要学习吗?需要,青年成长成才要学习,更要自愿学习。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今天的办法可能无法应付明天的问题,对此类人群的办法在彼类人群上行不通,工作如逆水行舟,刻舟求剑行不通。理论储备需要不断更新,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学习须只争朝夕。另外,学习带给人的还有精神的提振,在枯燥重复的工作中,学习不啻为强心剂,它引导青年走出安于现状的“小时代”,面见“万类霜天尽自由”的大世界,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任何脱离实际的“建设”都是空谈。在具体的运作中,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并举理论与实践。下文试谈“三步走”,引导青年自找压力,激发动力。

  第一步,政策支持体现引领性。青年自主学习愿望尚未被激发时,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基层青年通过学习获得各类学历、学位、职称、资格显得尤为必要。2012年潞城街道出台《关于鼓励村(社区)青年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通知》后,2013年报名人数同比增长350%,取得资格人数增长75%。然而,此类政策目前不成体系,大多仍是各部门出台的“土政策”,奖励对象不全面,建议对奖励类别重新梳理,增加奖励方式,提高各部门、各级别政策之间的“兼容性”,培植青年学习动力。

  第二步,业务培训体现常态性。借鉴企业员工培训经验,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引导青年培养自觉学习习惯,为吸引青年,培训内容宜集中在应用型技能,立足实用、讲求实效。以季度为单位开设的“青年讲坛”开课以来就以通讯报道写作、摄影技巧、PPT制作、行为礼仪等课程为主。同时应重视巩固培训效果,如以PPT制作大赛、摄影展等形式变相检验青年学习成果。再者,应十分重视实践知识培训,不妨推广基层干部访谈模式,邀请身边的老支书、阅历丰富的退休干部谈谈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分享经历经验,让青年用学习成果反哺实践工作。

  第三步,青年授课体现自主性。为青年提供“自己授课”的平台,可讲历史、文学,也可讲军事、时事,讲青年之愿意学,说青年之愿意听,既表达青年自信,又扭转青年观念,激发青年学习自觉,青年之间互相影响,营造学习氛围。至此,从容三步,青年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平心态

  (一)不堕凌云志。基层青年往往满怀信心来到岗位上,然而“新鲜感”一过,便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机械,大有“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时间一长,就把刚开始的冲劲、激情抛到九霄云外,最终泯然众人。笔者认为,始终保持心态阳光、积极向上仍是值得基层青年注意的地方。千帆竞,敢立潮头天地宽。青年创造力强、思想新锐,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是先锋、旗帜,工作在村社一线的青年不应例外,更应当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在自己的领域中“唱起大风”。

  (二)莫道昆明浅。有人认为基层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基层工作者都是“操作工”,然而,能真正做到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并不简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类政策文件最终都需落实到末梢神经,是“杂”;应对实际问题,书本知识、预案计划往往不管用,有话语权的倒是“土办法”,是民间智慧,是“难”;新农村建设集体面临“撤村转居”难题,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常要两头兼顾,是“繁”。要做好基层工作,得做“万金油”、“螺丝钉”,样样都做,样样能做,常想多思,敢做善为。部分青年常抱怨“时人不识凌云木”,或许更应反思自己,须知根深树高,凤凰自栖。

  昆明非浅,观鱼尤佳。基层工作有大学问,有大挑战,需下大功夫,可做大文章。易卜生曾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基层青年只要抓紧时间汲取养分,自强不息,必能在基层这片希望的原野上开出成功之花。(秦  妍)

(编辑:徐宜鹏)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