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群众生活的网络化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更为广泛和更加灵活的方式。如何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密切党群联系,是对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新的考验。因此,必须适应并重视网络的作用,把群众路线与网络的工具性作用结合起来,把群众路线搬上网。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注重引导基层组织利用网络新平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做到有疑问网络咨询,有困难网络求助,有建议网络发布,有经验网络共享,“网上群众路线”成为传统群众工作的有益补充。在即将展开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将这条“网上群众路线”走实、走稳、走新,意义非同寻常。
一、初步实践
随着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覆盖力的减弱,致力于把组织作为重要依赖手段的党的群众路线受到严重挑战。江都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考虑到全区互联网入户率达70%、网民多达45.2万人的现实,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等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农村基层干部,探索搭建三类网络虚拟服务平台,努力把网上群众工作做在实处。
1、互动联系平台。坚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网上群众工作的基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随时随地有效覆盖。抓住网上村委会建设契机,设立便民服务、村务信息、涉农政策、勤廉测评等栏目,侧重村(社区)的信息发布、咨询回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收集汇总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跟踪办结情况,做好群众解释沟通工作。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针对外出务工、在外能人等流动人员,利用电脑和手机,依托即时通讯软件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告知村情村务等信息,帮助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难题,吸引在外人才回报家乡。真武镇真北村大学生村官李晨在村里建立了6个飞信群组,包括村组干部群、党员群、在外人员群、村内人员群等,有群员743人,做到全村每户至少一人入群,在政策宣传咨询、联系在外人员上简便了程序、提高了效率,群员也通过飞信群组实现了与村委会的有效互动,减少了跑腿的次数与麻烦。目前,全区镇村已普遍设立网上村委会,有各类村级党务QQ群、微信群、飞信群、微博203个,服务党员干部群众85200多人,今年以来,发布信息5300多条,帮助解决问题390多件。
2、民主议事平台。坚持把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网上群众工作的支点,畅通民情民意渠道,让群众参与获群众满意。设立网上议事台,在互联网普及率、使用率较高的村(社区)通过开设专门论坛、设立政务微博等方式,用于村(社区)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推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按照“公布议题——讨论——表决——反馈”四步进行,由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负责公布议题、组织讨论、梳理意见建议、形成初步意见,供村(社区)“两委”决策参考,并将“两委”决策决议反馈给村民。通过网络议事,一些原来不了解的情况有了掌握,一些原来不知道的困难得到解决,一些重点工作推进也比预想的顺利得多,不仅“网”到了百姓事,更“网”住了百姓“心”。大桥镇仁寿社区大学生村官张玲借助社区网站议事台,在“诗词之乡”创建工作中引导群众积极讨论并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不但参加讲座等创建活动的人比预期的多了,还先后接收留言意见建议300多条,收到网上投递原创诗词作品500多首,最终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目前,全区已有50多个村(社区)建立各类网上议事台,发布议题100余条,参与村级事务讨论5300多人次。
3、创业发展平台。坚持把服务基层发展作为网上群众工作的重点,推广电子商务模式,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发动大学生村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企业和群众在发布产品信息、开拓销售渠道上出谋划策、解决难题。结合产业特点建立村级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网站等,宣传本地特色产业,发布农副产品信息,推介销售特色产品。依托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开通网络销售平台,向群众普及宣传新型销售模式,帮助企业、群众拓宽销售渠道。仙女镇大学生村官薛蓉蓉开设的“悠悠”古筝网店,年销售古筝1万余台、销售额达1000万元,年销售量稳居淘宝网第一位,带动了300多人就业,她还专门开始了培训班,免费辅导群众学习电子商务销售,今年6月《人民日报》作了介绍,其本人也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扬州十大经济新闻人物等荣誉。目前,全区建有村级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网站60多个,开设古筝、教学仪器、文体用品等各类产品网店20多家。
二、深化运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更加注重网络服务平台的深化拓展,创新运用上述三类平台,结合我区即将全面推开的“政务微博全覆盖”工程,使之成为“开门搞活动”的重要载体,真正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使网上群众路线成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全新领域。
1、运用网络复眼“照镜子”“正衣冠”。“照镜子”、“正衣冠”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开门搞活动”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征集意见建议的渠道,通过精确聚焦、多棱多面的网络复眼,既能避免因信息层层过滤所致的“位差效应”,也能有效化解“当面难吐逆耳言”的尴尬,更好找出找准群众迫切希望我们改进的问题和提高的地方。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类网络平台开设专门的问题征集窗口,定期在服务对象中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主题互动讨论、群众点题出题等活动,照出传统方法照不到的地方、照不透的地方、不愿照的地方。
2、通过网络听诊“洗洗澡”“治治病”。“洗洗澡”、“治治病”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问题整改措施实不实、及时不及时、到位不到位,过去更多的是凭感觉“自说自话”。如果利用网络平台来引导群众检查把关,借助随时随地、双向互动的网络听诊器,能够客观地评判“澡”洗得净不净、“病”治得对不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收集、梳理出的意见建议形成整改项目,邀请服务对象在网络平台中对整改迫切性、整改可行性、整改实效性进行“点赞”、“拍砖”,帮助理清整改的迫切问题、关键问题、次要问题。
3、借助网络评委“见实效”“出长效”。“见实效”、“出长效”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眼前关键问题的解决、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既需要现实群众裁判的评价,也需要虚拟网络评委的倒逼。如果利用网络平台来规范群众的“拍砖”、“灌水”、“盖楼”等行为,更好地发挥其知情评论、定向倒逼的网络评委作用,就能够始终将工作干在实处,将服务落在实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将整改落实情况在网络平台上定向公告,邀请服务对象进行点评打分,对网络评委满意率较高的予以消号,对网络评委“拍砖”比较集中的进行“回头看”,确保网上群众路线不虚、不空、不偏。
三、几点思考
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既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走出“网上群众路线”新天地,必须对空间实现覆盖,在心间带着真情,用时间赢得信任。
1、“交叉覆盖”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前提。践行群众路线必须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群众意志。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作为整个群众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向传统群众工作难以覆盖的区域尽可能地延伸。然而,社会阶层分化的复杂性、网络工具的多样化决定了任意一种网络手段或者通讯软件,都难以实现对不同群体的全部有效覆盖。比如移动、联通、电信手机网民能否使用同一通讯软件,比如年青人、老年人是否同时适用某一服务方式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必须加强各类虚拟平台服务对象的调查和服务方式的研究,结合不同对象的服务需求和通讯习惯,不同平台的服务特性和适应人群,努力通过不同平台的交叉吸纳,实现群众管理空间的普遍覆盖,让网上群众路线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2、“网下用力”是走实网上群众路线的核心。“网上用心、网下用力”是走实网上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作为一种有益补充,网上群众路线本质上是传统群众工作的空间延伸,其核心要义还是在于带着真情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难题。比如吴桥镇大学生村官刘国钦、钱施民联合设立“种养大户信息共享群”,刚开始并没有几个人加入,加入了也不太热心,但是两人亲自挨个发动,手把手教他们上网、发布农产品信息、在线联系客户、与园区企业互动等,短短一个多月就吸收了36名种养大户入群,不少种养大户的产品通过信息群提前被经销商预定。如果没有两人在“网下”的奔波和努力,不去真正解决群众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那么这个信息群肯定不会得到认可。必须把网络看作是一种辅助手段,把网上群众路线看作是一种重要补充,通过虚拟平台不虚拟的服务,延长党群、干群的信任半径。
3、“久久为功”是走稳网上群众路线的关键。凭借一时的激情干工作不难,难的是长久地将网上群众路线走稳走新。走稳网上群众路线,关键在作风持续改进、服务持续创新、特色持续保持,努力以时间的长度与服务的厚度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比如,仙女镇禹王宫社区是一个居民智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的社区,大学生村官唐浩最初只是将社区地址、电话、邮箱、QQ群等信息制成二维码图片,方便居民到社区办事,后来他又用微信为居民提供“天气”、“新闻”、“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咨询,使得添加二维码的居民由30多人增加到70多人,近来他又与周边超市、菜场联系,将一些日用品价格、每日菜价的信息添加到微信查询服务项目中,现在添加二维码接收微信服务超过了300人。走稳网上群众路线依赖的不应该是平台,而是具体的服务和具体服务的人。既不能寄希望网络平台一举建功,也不能因为人员的流动或者变化,导致平台服务水平的下降、服务特色的衰减,最终失去对群众的有效凝聚。必须着眼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网络平台服务的长效化、特色化和规范化,始终不掉链子不断线。(李玉东 何亚兵)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