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全国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有93%的被调查者在日常新闻资讯的获取是通过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平台实现的。随着以4G技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依靠互联网传播的微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欢迎。
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来源之一,其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微电影更是充分利用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余的时间碎片,满足了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其在构建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将微电影引入党建宣传工作,其传播的可移动性、瞬时性等特点尤为突出。这一手段创新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其宣传效果不容小觑。
十八大以来,为顺应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连云区组织部积极尝试全新的党建宣传模式,在原有党建宣传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微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工作,在宣传工作中“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党建宣传工作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都有着重大影响,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党的宣传工作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是目前摆在党建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电影拥有便捷的移动设备平台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具有跨时空、实时交互的特点。互联网使得人们观看微电影成为一种十分便捷的事,不仅能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还能对剧情进行实时点评,与影片的拍摄者进行互动,并通过QQ、微信’twitter、facebook等信息交互平台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4G、无线网络正在我们身边悄然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2015年3月23日,中国民调机构零点调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在移动终端的使用已超过PC互联网的趋势。报告结果显示,大学生、白领等年轻人群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已接近100%。艾媒在15-16年的中国移动营销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2015年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6.79亿人,其中超过40%的手机用户日使用手机时长达4小时以上。可以说,移动数据终端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
在社会化媒体中,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是一种无核裂变的方式,其传播速度远高于过去任何一种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社会化媒体的协同作用,用户对微电影的点击、观看、转发、评论都会被记录统计,这些统计数据直接反映了观众对微电影的喜恶,从而使制作者有针对性的对下一部剧本的创作提供有效数据。在传统媒体中,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非常有限的,微电影出现后,它通过媒介社会化功能的迅速拓展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在网络媒体间迅速蔓延,这也是传统电影相对于微电影无法比拟的短板。
当下,年轻人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追求时尚潮流,他们思维开放并追求个性,这使得微电影通过移动终端得以广泛传播。微电影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以及各大视频APP上大量出现,可 随时随地进入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流中,并通过微信、twitter等朋友圈对与微电影相关的话题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如果,我们将党建宣传片以微电影的形式加以呈现,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得以传播,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微电影在党员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地党建部门积极实践,将微电影与党建宣传相结合,通过拍摄具有正能量的小微影片,在年轻党员间形成了一股以观看党建微电影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许多城市通过党建微电影的实践工作,不仅为传统生涩的党建宣传材料增添了趣味性,还拉近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有效传播党的先进思想开辟了新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因党政机关微电影的拍摄存在创作专业水平不高,对微电影创作艺术手法理解不足而导致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优秀作品少,传播效果不理想。微电影制作的便利性也造成了大量粗制滥造的视频大量涌现,主题表达不够明确,观众在看完影片后不知道影片要表达什么内容。
在众多的党建微电影中,有些地方委托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制作拍摄,有些则是内部工作人员自导自演,美工、后台专业的灯光、造型和摄影,演员也以业余和半业余为主,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关注,但其成片的质量是无法与专业拍摄的作品相媲美的。
此外,受众群体狭小也是制约党建宣传微电影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党建微电影的发布集中于各地纪委、组织等部门,影片种类较少,内容不够广泛,因此其受众局限于党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以及与其相关的群众。因此,只有党建微电影的推广与新媒体数字平台相结合,好的作品只有广为流传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应。
三、如何运用党建微电影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因老人被撞而引发的纠纷,一系列的扶人遭讹事件给广大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倒地老人,路人到底该不该扶的问题已成为当下对社会公共道德的拷问。
微电影《民警杨凡》中,便衣警察杨凡当面对因受惊晕倒的老人横卧街头时,该剧编导将杨凡放在一群议论纷纷的路人中,警官杨凡将老人送到医院、后期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感化在外潜逃多年的儿子自动归案自首的故事。说明警官杨帆以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反应社会正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电影《民警杨凡》的创作试图通过民警杨凡的所作所为,倡导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防止“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总之,微电影作为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形态,正逐渐改变着当下国内电影生产及消费的格局与样貌。以“快餐影像”面目出现的微电影既展露了对电影和广告二者界限的弥合,又在网络媒介的参与下继续发掘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寻求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如何将党建宣传片与微电影相结合,为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拍摄喜闻乐见的“营养快餐”,这中间也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高靖媛)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