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彰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自觉,同时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立了“服务型”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和崭新课题。
1、把握“服务型”丰富内涵。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立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规律,通过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服务方案,寓教育、管理、监督于服务过程之中,成为高质量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层党组织。其主要任务包括:建设本领过硬、带头服务的服务队伍;完善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服务载体;搭建功能齐全、快捷便利的服务平台;形成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健全群众满意导向的服务成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服务意识,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民生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党员作为基础;要拓展服务内涵,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实现从家长里短的服务向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民生转变;要完善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领域、服务渠道不断拓宽,服务载体、服务方法不断创新;要提高服务能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公共管理服务的能力等有效增强。
2、明确“服务型”功能定位。
农村党组织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增收致富、培育新型农民、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安居乐业等加强服务,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社区党组织重点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满足群众需求、融洽邻里关系等加强服务,着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机关党组织重点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城乡基层、服务工作对象,全面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重点围绕引领发展方向、凝聚员工群众、建设企业文化、维护各方权益等加强服务,努力成为企业的发展保障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权益维护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围绕团结凝聚群众、激发社会活力、沟通各方诉求、促进共同发展等加强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流动党员党组织重点围绕服务老乡、服务他乡、服务家乡,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流动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3、健全“服务型”组织体系。
优化组织设置。在农村,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组建力度,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和党员的有效管理形式。在城市社区,推行城市社区大党委制,健全完善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架构,实现住宅小区、楼栋党支部、党小组全覆盖,并在社区居民中按照志向相投、兴趣相近、活动相似的不同群体建立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实施党员队伍倍增、组织覆盖拓展、党务工作者素质提升“三项计划”,努力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动态保持100%。在社会组织等领域,依托行业党组织,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同时,探索党组织联席会议、组团式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党组织跨区域、跨领域、跨单位合作。在农业农村领域,围绕稻米、桃树、畜禽、食用菌、成子湖青虾等特色产业,成立合作社党建服务联盟。在工业经济领域,围绕纺织服装、汽车轮毂、食品包装等工业主导产业,成立产业党建服务联盟。在社区,围绕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养老托幼、文化娱乐等服务需求,成立社区或社会组织党建服务联盟,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4、锻造“服务型”骨干队伍。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适应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需要,将村(社)党组织书记“双重管理”机制逐步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推广。巩固“能人治村”成果,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优化大学生村官“二次分配 分类培养”机制,推动“村村有”向“村村优”升级。探索“三进三出 三年挂村”、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加大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制定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党组织带头人素质。
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严把入口,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建立健全党员登记和发展审批、过程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年度考核等制度。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强化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扩大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5、创设“服务型”建设载体。
建好服务阵地。在农村,深入推进“四有一责”建设,管好用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为农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在城市社区,严格“三个必须”规定,国土、规划、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共同把好社区(住宅小区)服务阵地的土地挂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关。全面实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模式,扎实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全面提高社区服务质效和管理水平。坚持“六有”标准,加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区域性、开放式党组织活动阵地。灵活多样地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服务社、党员工作室、党员中心户等服务阵地,广泛联系服务群众。
创新服务载体。深入开展村级组织分档竞赛、农民合作社“党建富民”、非公企业“双强六好”创建、机关和窗口单位“比落实、赛服务、争一流”活动,继续开展公开承诺和党建示范点、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争创活动,促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党社联建,搭建党群民主议事和党务公开平台,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党员群众参与度和活动影响力。探索设立党员关爱基金,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与党员谈心谈话等党内关爱活动,提供菜单式、预约式、代办式等便民服务,增强党员归属感和群众向心力。
6、构建“服务型”工作格局。
坚持人向基层走,完善县级领导挂乡、科级领导挂村、机关公职人员挂户等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钱向基层投,设立县级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并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通过税前列支、财政支持、党费拨返、党员自愿捐助等途径,多渠道解决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坚持政策向基层倾斜,牢固确立重视基层、支持基层、强化基层的鲜明导向,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夏磊)
(编辑:徐宜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