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南京栖霞区:探索基层党群服务阵地焕新升级——从一声追问到一场蝶变

2025年11月17日 10:08 来源:栖霞区委组织部供稿

  “社区能为我们做什么?”一年前,居民这句发自内心的朴素追问,像一记重锤敲在栖霞区栖霞街道华侨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家龙的心上。这不仅仅是某个社区的困惑,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面临的普遍考题——面对数以万计、需求多元的居民,有限的社区力量如何破局? 

  “人民群众不是天生地跟党走的。”党的威信和领导力,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为系统解答这一时代之问,今年,栖霞区出台基层党群服务阵地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旗帜鲜明地推动阵地建设从“有”向“优”转变,目标直指“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 

  这绝非简单的空间开放,而是一场理念革命与实践转型。它意味着党群服务中心必须彻底摆脱被动承接任务的“行政末梢”旧角色,而是站到治理舞台的中央,成为主动吸附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凝聚党心民意的“治理枢纽”。 

  引入“合伙人”,激活服务“源头活水” 

  “书法课40元一节课,我买了18节课还送了我10节八段锦,这个价格太‘香’了,而且老师很专业也很周到,在这里学习是我的书法进步最快的一年。”今年47岁的王蓁每周都会准时来到西岗街道广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她发现来上公益课堂的都是街坊邻居,学习氛围很好。 

  每天,这里的党群服务中心都热热闹闹:上午有老年书画班,下午开设“四点半课堂”托管孩子作业,晚上则有青年夜校和成人课程,还有定期面向女性举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改往日空间利用率低、群众知晓度不高的状态。 

  没有多花一分钱,却“招来”了专业的服务——这些来“送”服务的都是“社区合伙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曾因楼层高、无法安装电梯,使用率不高,运维成本却不低。“社区提供的政务服务占比超70%,但居民问卷显示86.2%更需托幼、助餐等生活服务。”广志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委员王波介绍。 

  今年社区党委引入“社区合伙人”模式,将部分利用率不高的空间做了改造,交由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引入睿心公益、爱德基金、宁姐月嫂等社会组织入驻,以“空间换服务”,由社会组织每年开展不少于48场活动。而对于部分个性化、增值类服务项目,实行低于市场价的低价服务,还探索成立社区慈善基金,拓宽社区治理服务“源头活水”,反哺于党群服务中心的日常活动。 

  公益服务365天不断档的华侨城社区,同样在探索“公益与低偿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例如,西点烘焙课连续5天收费200元,古筝课前期2节免费、后期低价延续。 

  从政府兜底向合伙共生,社区合伙人的模式不仅让社区突破以往“社区就是开证明、搞管理”的刻板印象,让公共服务嵌入日常生活,也让服务项目摆脱了对财政拨款的单一依赖,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不打烊”,治理驶入“快车道” 

  上午来上课,下午来练习。华侨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经像是社区居民们自己的家了。而在一年前,张家龙面临的是一个外来人口多、归属感弱、矛盾集中、服务空心的新建商品房社区。 

  社区成立初期,矛盾焦点集中在开发商遗留问题、物业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为打破僵局,社区党支部在7个小区同步建立网格微信群,直面居民“吐槽”。“只有让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才知道从哪里下手。”张家龙坦言。 

  线上接单,线下破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支部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开发商、经开区职能部门等一次次开会,将矛盾摆上桌面,推动解决方案落地。从道路交付、垃圾清运,到小区设施维护,一批过去“谁都管、谁都不管”的问题被逐一破解。 

  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基层党群服务阵地的作用凸显了出来。但这只是第一步,要让阵地真正“聚人气”,必须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为期3个月的“万家走访”,社区精准梳理出“孩子课后无处可去”“青年社交找不到组织”“老人进城孤独无伴”三大痛点。随后发动多方力量,打造古筝课、瑜伽课、烘焙培训、儿童街舞等全龄段服务。 

  而服务的师资库成员,恰恰来自社区居民——技能达人、在地专家,社区还联合南艺、南中医等高校的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实现多元共治。 

  为将精准服务转化为持久温情,华侨城社区在服务时间与模式上同步创新。社区对照区委组织部要求,全面推行“工作日全科服务、休息日基本服务”机制,并坚持“周末一人在岗、一人备班”制度,通过错时服务确保居民随时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打造一个“永不打烊的服务港湾”。 

  服务的深入,催生了居民认同感的提升。乒乓球室由居民自我管理、轮值打扫;社区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环保行动,一声号召便能聚集七八十人。 

  居民从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社区的“合伙人”和“当家人”。党群服务中心,也因此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变为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协调利益的治理共同体平台。 

  阵地进小区,实现服务“贴身可达” 

  下午两点,记者一进尧化街道吴边社区和苑小区,就看到约1000平方米的闲置架空层人气十足。这个曾经的电动车停车场,如今已成为“七彩和坊”综合性公益服务阵地,是集骑手驿站、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活客厅”。 

  尧化街道有拆迁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厂居小区和无物业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的居民结构和需求截然不同。有的需要遮风蔽雨、聊天打牌、儿童游乐等公共活动空间,有的更需要24小时自习室、技能培训、兴趣爱好培养等配套服务。 

  小区是社区的基本单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后一米”,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筑牢小区治理“主心骨”,才能有效破解治理瓶颈。今年,栖霞区委组织部探索“小区建支部、治理再提升”,推动党支部下沉,形成“街道—社区(村)—小区”三级基层党群服务阵地网络体系。 

  借此机会,吴边社区党支部从2个拓展到4个,进一步实现阵地前移。同时在驻区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募集资金50万元,用闲置空间打造“七彩和坊”小区党群驿站。社区党委书记王永帅感慨,现在党组织就在“小区楼下”,能像“贴身管家”一样,精准掌握本小区居民的“需求清单”,因地制宜地提供“定制化”服务,确保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能击中居民痛点,既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服务供给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极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群服务阵地的温暖,正从社区延伸至街头巷尾。位于学衡路口的亚东街区驿站,既是“大美仙林”主题咖啡店,更是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宁小蜂”驿站。店长王莲作为志愿者,总为往来快递、外卖员送上暖心问候。这里不仅提供饮水、充电、休憩等便捷服务,更集成人社、司法等6大类36项党务政务职能,实现服务下沉“最后一米”,让便民温度触手可及。 

    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党群服务阵地就在家门口、街区里,并持续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服务时,党组织就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抽象”变成可信任的“实体”。这种信任,是基层治理最宝贵的资源。居民和新就业群体不仅在心里认同,更在行动上支持——从积极参与社区、街区议事,到主动加入志愿服务;从遵守社区、街区公约,到成为政策宣传的“扬声器”。 

    由此,基层工作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根本性转变。党的执政根基在这一点一滴的贴心服务中、在每一次需求的及时响应里被悄然夯实,社区也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治理共同体。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