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南京栖霞区:党群服务中心“变身记”——探索基层党群服务阵地新实践

聚了人气,更暖了民心

2025年11月14日 09:39 来源:栖霞区委组织部供稿

  走进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广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正在练习书法的居民身上。47岁的王蓁轻蘸墨汁,在宣纸上写下“幸福家园”四个字。“这里以前是闲置办公室,现在成了我们每天必来的‘打卡点’。”她笑着说。

  从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到“真正愿意来、经常来”,从“办事大厅”到“活动中心”,栖霞区基层党群服务阵地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该区以“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聚人气、聚人心”为目标,推动党群服务阵地从“物理覆盖”向“功能激活”跃升,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栖霞路径”。

  空间“活”起来:变“行政柜台”为“生活客厅”

  “阵地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用起来、活起来。”广志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委员王波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走廊,指着热闹的活动室介绍。这个位于高科商业街边缘的党群服务中心,曾因楼层高、无电梯而面临空间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等困境。

  转机源于“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创新。通过公开选聘,睿心公益、爱德基金、宁姐月嫂等专业组织入驻,以空间换服务,实现了互利共赢。

  “我们将四楼阵地交给睿心公益运营,一楼引入宁姐月嫂和爱德养老。”王波算了一笔账:社会组织不仅承担部分运营成本,还提供普惠托育、长者照护、就业培训等专业服务,如今,广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嵌入托育、助餐、教培、书吧等十多项生活服务,日均人流量翻了两番,“睿心一年组织约24场活动,宁姐月嫂已服务400多名女性实现创业就业,爱德还正在打造‘银发面点屋’助餐点,预计本月就能投入使用了。”

  居民王蓁家住附近的高科荣境,是社区书法班的常客。“一节课40元,比外面划算多了,而且就在家门口,现在恨不得课程再多一点。”她笑称,课堂上10多个同学氛围融洽,这学期还获赠10节八段锦课程,“老师专业,商业味儿少,互动特别好。”南京睿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理事长谢剑伟感受更深:“现在这里全天都有动静,非洲鼓、钢琴、合唱班……每天都能看到居民来上课。”去年,他们还以“社区文化艺术中心”为载体,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地共建,打造“睦邻广志,艺语讲堂”居民学校品牌,并获评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服务“暖”起来:变“政府配菜”为“群众点单”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是党群服务阵地焕发活力的核心所在。栖霞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模式从“我们提供什么,群众接受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转变,从“大水漫灌”升级为“精准滴灌”,让党群服务阵地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暖心应答器”。

  在全区层面,一套职责明确、保障有力、规范有序且可持续的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栖霞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征集民意,每周发布“幸福周报”;精选动人瞬间,每周分享属于栖霞人的“幸福时刻”;各街道逐月制定并公示活动计划,让服务跟着民心走,一批具有栖霞特色、广受群众欢迎的服务品牌和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业化运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整体运行效能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这一机制引领下,各街道、社区积极“接单”,为群众“按需配菜”。

  燕子矶街道南化新村社区的“燕子集”正是这一生动缩影。 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居民普遍反映“邻里陌生、配套不足、文化生活匮乏”。于是,社区没有照搬传统活动模式,而是根据居民“想要热闹、想要交流、想要便利”的真实心声,打造了每月轮流在各小区举办的“燕子集”。

  集市不仅引入非遗手工、科技展示、跳蚤市场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整合政策咨询、健康义诊等服务,真正实现了“居民想什么,社区就办什么”。为了让“燕子集”真正发挥作用,社区还不定期调研居民需求,积极对接区检察院、团区委等部门,整合各方资源,将普法宣传、健康义诊、政策解读等便民服务“打包”送到居民家门口,以“家门口的关怀”筑牢了党群“连心桥”。

  如今的“燕子集”已成为串联社区服务、商业资源与邻里温情的纽带,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重塑了社区人文关系,推动社区工作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尧化街道尧新社区的“梧桐语”城市客厅,则是另一个“群众点单”的典范。这个由21个集装箱创意改造而成的空间,集文化展示、便民服务与全龄活动于一体,成为“家门口的幸福枢纽”。针对辖区老年群体,城市客厅一楼贴心设置中医养生区,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并提供磨刀、缝纫、法律援助等接地气的“微服务”。二楼的儿童读书角与学校联动,开设亲子阅读、手工课堂和非遗传承活动;一旁的青年创客空间则配备了桌游区、路演场地,青年们凭借参与“公益时间”志愿服务积累的积分,即可免费借用应急工具包等共享资源。

  “我们在前期调研了居民需求,按需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与栖霞区图书馆合作,居民在馆内借阅的书籍也可在城市客厅归还。楼上能安静自习,楼下可热烈议事,露台还能露营观星……在这里,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尧化青年联盟志愿者王玥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

  今年,该社区还引入“幸福更新”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深入社区,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专业指导。“专家们帮我们优化空间布局,设计文化长廊,还指导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尧新社区党委书记张林介绍。

  除此之外,迈皋桥街道山水园社区以“山水小剧场”为特色载体,把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与文艺表演有机融合;仙林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全市党建名片,设有党员政治生活馆、全民阅读空间等多功能区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力量“聚”起来: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

  凝聚治理合力,是党群服务阵地持续运转的重要支撑。栖霞区通过党建引领,巧妙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社区搭台、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党群服务阵地成为凝聚治理合力的“枢纽站”。

  尧化街道吴边社区的“架空层革命”正是力量“聚”起来的典型代表。约1000平方米的闲置架空层被改造成“七彩和坊”综合性公益服务阵地,并设置了七大主题空间。吴边社区党委书记指着工具墙说:“这里提供上百种工具免费借用,居民只需登记就能带回家。”曾经闲置的架空层,如今成为居民最爱去的“生活客厅”。

  这场蝶变的背后,离不开辖区共建企业的鼎力支持——吴边社区和苑小区3幢的架空层,由辖区8家共建企业携手发力、慷慨解囊,企业出资从1万元到7万元不等,累计募集资金50万元,为空间改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社区通过集聚各方力量,不仅解决了空间改造的资金难题,更激发了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改造后的“七彩和坊”不仅提供了工具共享、儿童游乐、老人活动等功能,还成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邻里议事的重要场所,真正实现了闲置空间的“活化”与“赋能”。

  在盘活各方资源的同时,栖霞区还注重激发居民的主体作用。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洲尚外婆”团队的实践,就展现了党群服务阵地如何激发基层内生动力。这支由本地阿婆组成的队伍,不仅运营“外婆湾”民宿,还通过“外婆议事厅”等平台参与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村级事务,成为党群服务阵地延伸至乡村治理末梢的生动写照。

  走访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变化”——党群服务中心从“冷清”变“热闹”,服务从“单一”变“多元”,治理从“被动”变“主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刻重塑。通过空间重构、服务重塑、力量整合,栖霞区让党群服务阵地真正成为聚人气、聚人心的“强磁场”。而这种“可感可及”的变化,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阵地激活只是开始,人心凝聚才是根本。”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继续推动党群服务阵地功能提升,让更多阵地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温馨家园。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