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的宿迁市宿豫区陆集街道直播电商孵化基地,键盘敲击声与胶带封装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活图景。一场党员实境培训刚结束,老党员樊胜和便带着几位村民围在分拣台前,熟练地将本地特产陆集粉皮分装、打包、贴单,动作间满是笃定:“以前党员教育在会议室听理论,现在搬到产业链上‘边学边干’,不仅摸透了政策路数,更攥紧了致富真本领!”
樊胜和的感慨,正是宿豫区以“一线三链”党员教育实境课堂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宿豫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针对传统党员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用转化不畅”等痛点,创新推行“一线三链”实境课堂模式——将教学阵地扎根乡村振兴主战场,通过构建“阵地链、教学链、成果链”三链深度融合体系,推动党员教育从“被动理论灌输”向“主动实战赋能”跨越,让党员在一线练本领、在服务中显担当,为全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延伸“阵地链”,让课堂与发展场景“同频共振”
“党员教育不能关起门来搞,要让阵地跟着产业走、贴着需求建。”宿豫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传统培训“重理论、轻实操”的难题,宿豫区主动推动党员教育阵地“全面前移”,精心打造覆盖实境教学点、产业实训基地、党建示范带的“实境阵地链”,实现教育场景与乡村发展场景的深度融合。
在陆集街道,党员教育教学点直接“嵌入”农产品种植基地与直播电商孵化中心,课程围绕农产品电商全链条设计,从田间的种植管护、品质筛选,到直播间的脚本策划、平台运营,再到后端的包装设计、物流对接、品牌塑造,党员们全程沉浸式参与“田间地头”到“云端市场”的每一个环节。“以前对电商一窍不通,现在跟着学完,不仅会开直播,还懂怎么帮乡亲们把粉皮卖得更远。” 参训党员王莉的话,道出了“阵地前移”的实效——通过“在产业链上学技能”,党员们系统掌握“产、供、销”一体化本领,让党员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优化“教学链”,让导师与学员“双向赋能”
“学了能用、用了能成,才是好培训。”为破解“学用脱节”难题,宿豫区创新组建“技术教练+支部领队”的“实战导师团”,形成“技能传授+组织赋能”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邀请电商运营专家、农业技术骨干等“技术教练”,聚焦直播话术设计、农产品品控标准、电商平台规则等实操内容,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讲”,让党员练就产业发展的“硬技能”;另一方面,选派熟悉村情民情、擅长资源整合的“支部领队”,围绕团队组建、市场对接、品牌打造等内容,引导党员跳出“单打独斗”的局限,转向“抱团发展、组织化作战”。在导师团指导下,陆集街道党员牵头成立“粉皮电商互助组”,不仅统一包装、统一售价,还共享物流资源,短短半年就让陆集粉皮线上销量增长3倍。“既学会了‘技术活’,又理清了‘发展路’,现在能带着乡亲一起干了!” 互助组组长黄文超说。
夯实“成果链”,让学习与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党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习力’转化为‘发展力’。”宿豫区始终紧扣“以学促干、赋能振兴”的核心目标,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服务保障等举措,打通学习成果向发展实效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参训党员以实境课堂为起点,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关键处,有的党员依托直播技能,帮助本地滞销的草莓、葡萄打开线上销路;有的整合资源,牵头组建涵盖农特产品、文创手作、绿植花卉的 “宿豫好物” 产业矩阵;还有的扎根基层,带动村民发展订单农业、乡村旅游,让“小产业”变成“大民生”。“以前学完就算结束,现在学了能干事、能致富,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关庙镇参训党员李娟的感慨,道出了“成果转化”的民生温度。
从“会议室听课”到“一线动手实践”,从“被动学知识”到“主动创效益”,宿豫区“一线三链”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模式,不仅构建起“阵地共建、教学共融、成果共享”的党员教育新生态,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下一步,宿豫区将持续优化“三链”体系,让实境课堂更贴基层、更接地气、更富实效,以党员先锋力量为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姚慧慧 王子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