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昆山高新区柏庐社区挂钩干部、昆山创控集团党委委员史燕婷在实地走访柏庐新村等居民区时,发现部分充电设施离燃气管道较近,有安全隐患,便组织行动支部成员联系燃气公司,同时与社区、居民代表沟通,经过多次现场摸排和沟通,最终25处充电设施点安装了防护隔离栏。
让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是昆山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做法之一。作为连续20年排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的经济强市,近年来,昆山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效能治理,强化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夯实党员干部阵地建设,加强毗邻党建破解复杂街区治理难题。
突出实干实效
推动干部下沉一线
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哪里,社会治理的重点就在哪里。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发现矛盾、纾解矛盾,最终解决矛盾并推动社会发展。变“等矛盾”为“找矛盾”,广大党员干部理应成为发现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
2024年底以来,昆山创新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挂钩联系机制,让干部到一线解民忧、促发展。构建市领导挂钩联系区镇、市管干部挂钩联系村(社区)、市镇两级中层干部挂钩联系网格的三级工作体系,积极动员干部下基层、党员下网格、“两代表一委员”下一线,全面排查、实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选荐等方式,组织全市29名市领导、371名市管干部、371名“两代表一委员”、1947名中层干部挂钩下沉。遵循“帮办不包办、依靠不依赖、评价不考评”原则,制定各类挂钩干部工作清单,建立“周走访、月报告、季研判”机制,全方位参与入户走访排查矛盾纠纷,掌握群众诉求热点,组织分析研判处置。
坚持让干部“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 昆山依托“智治平台”建立矛盾风险库,实行矛盾诉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循环收集处置。汇聚公安、司法、信访、矛调等平台信息,围绕就业就学、物业维权、劳资矛盾、家庭婚恋等常见矛盾纠纷类型,研判重点线索,组织网格力量对劳动社保等重点领域、邻里关系等突出矛盾进行拉网起底式排查,由挂钩市管干部牵头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村(社区)干部能自行化解的小微矛盾,通过村(社区)“微循环”,力争“当日接单、当日化解”;超出村(社区)职责范围或村(社区)无力化解的事项,流转至区镇“小循环”推动化解,实行“部门牵头、限期办结”;对区镇无法处办的事项,上报市综指中心、矛调中心,通过市级层面“大循环”协调攻坚。截至目前,全市由此累计摸排化解基层矛盾诉求5644件,妥善处置历史存量问题85件。
与此同时,依托干部挂钩工作,同步深化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全面开展党建共建,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机制,开展“我为村(社区)办好一件事”行动,引导市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下沉网格。挂钩单位在职党员结合“换位跑一次”行动,每季度报到参与集中服务,认领志愿服务岗位,全面参与环境整治、农房翻建、征地拆迁等重点治理事项,帮助解决“树线矛盾”、宅基地登记办证等问题1905件。
优化民生服务
创新小区治理路径
在昆山开发区同丰社区青江秀韵小区,63岁的退休民警朱阿四是社区“桑榆同丰”老党员工作室成员之一,也是小区业委会负责人。针对小区道路坑坑洼洼的情况,他建议学习上海小区治理模式,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业主代表会议,最终协商确定修路费用由小区公共收益、开发商、物业共同承担,推动小区“闹心路”顺利修缮。
从基层最关心的问题抓起,找准矛盾频发点、治理薄弱处精准发力。今年,昆山市瞄准物业管理这一热点难点,把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作为重点攻坚课题,建立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物业管理)和阵地建设领导协调机制。业委会(物管会)成员市镇联审把关,引导发动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参与小区业委会建设,探索推行“业标镇管”“酬金制”物业管理模式。开发“昆物通”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对公共收益进行动态监管,推动890个小区物业合同线上公示,实现物业服务透明化。成立全省首家实体化运行的物业巡回法庭,选派资深党员法官,物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物业服务管理协会等6家特邀调解组织以及65名特邀调解员常态入驻,累计推动处理物业纠纷1559件,诉前化解率达75.9%。
健全完善“四方协同”机制,动员组织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同向发力,推动小区事务大家评、小区管理大家议、小区决策大家定。推动网格化治理,建立“海棠先锋”微网格员服务队,广泛吸纳党员、热心居民等骨干力量,按照“每人每月走访100户”选配“海棠先锋”9452人,制定入户走访、协助调解、收集民情、政策宣传、协助排查5项服务清单,探索“敲门计划”“楼道项目”工作法。
把阵地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服务群众需求的重要抓手,制定《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推动阵地建设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创新实施党群阵地伙伴计划,发动1200余名社区能人达人组成“居民合伙人”,动员125家信誉良好、热心公益、社会责任感强的商户组成“商户合伙人”,挖掘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500余名“新兴合伙人”,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深度协作成为“近邻合伙人”,鼓励村(社区)抱团形成“片区合伙人”。深化“温暖+1℃”民生实事项目,紧盯“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生活需求,向各类阵地下沉“悦龄食堂”“童乐空间”“慈善驿站”等35个惠民实事,统一提供“空巢老人门铃关爱”“爱心假期托育托管”等10类公益服务,因地制宜打造邻里食堂、健康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幸福载体1464个。
深化协同共治
推动临沪毗邻党建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将毗邻党建作为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昆山花桥横墅江社区鑫苑世家小区18楼的刘女士为外置晾衣架的安全隐患焦虑时,“毛叔来帮忙”服务品牌的专业团队3小时内完成了隐患整改;新上海人陈先生因育儿嫂雇佣纠纷头疼,“嘎三胡”议事厅里的法律顾问和社区调解员已备好解决方案。这种将治理末梢转化为服务前沿的智慧,让“星期天先锋”志愿者变为经营家园的“同行者”。根据沪昆通勤人员特点,横墅江社区党组织在做好社区基础治理的同时,组织“星期天先锋”常态化开展服务活动。
昆山花桥与上海地缘相近、人脉相亲,但也因行政区划与物理布局的复杂交错,不少“飞地小区”成为区域协同治理的难点。针对治理难题特别是物业管理缺失、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花桥绿地社区积极推动上海白鹤镇新江社区借鉴昆山物管会模式更换小区物业,实现毗邻的两个小区由同一物业公司管理,获两地居民普遍认可,小区投诉率下降了29.5%。
着眼毗邻区域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事项,实体化运作“亭桥鹤”一体化推进办,推动花桥经济开发区与嘉定区安亭镇、青浦区白鹤镇以党建项目为牵引,推进党群阵地共育、城市生态共建、产业发展共兴、社会发展共治等4大类85项共建项目。与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5所先进学校、瑞金医院等11家优质医疗机构实现合作共建,共同打造同城化“小三角”,相关成果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肯定。
针对跨省通勤群体治理难点,创新“星期天先锋”模式,广泛吸纳工作在上海、居住在花桥的沪昆通勤党员,建立“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先锋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打造议事决策、文化活动、社区服务三大平台,成立31支服务队、18个先锋功能室,发动超1.4万名“星期天先锋”认岗领责。
以党建项目为牵引,推动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互通、社会治理协同、公共资源共享。打通对接上海道路8条,对接苏州、太仓、常熟等道路23条,开通毗邻公交线路12条,沪苏轨交“双11号线”在昆山无缝衔接。推进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国有企业、“两新”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广泛组建行动支部。嘉昆太地区城管部门一体化执法打击跨区域建筑垃圾偷运偷倒等行为,实现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提升。
坚持数字化赋能
提高精细治理能级
让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昆山统筹高效发展与精细治理,创新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一体化,让治理活跃在指尖上。
陆家镇邹家角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70%的居民为外来人口。因长期存在物业矛盾,辖区内启发广场小区曾是治理的“硬骨头”。社区上线“海棠笔记”小程序后,启发广场小区里一个个通过“海棠笔记”征集民意后打造的公共空间应运而生:供居民休憩交流的“活动角”,提供心理支持的“心灵树洞”,由志愿者授课的“公益钢琴教室”……“党建引领数字化治理的一大好处,就是帮我们链接到更多资源”,社区书记江玉琴介绍,“现在群众不满意的,属于社区职责的马上就办;需要协同的立即转交、全程跟踪。”
将数字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昆山建成全国县域首个公共智慧底座。在全国率先成立公安新质战斗力科创中心,针对非机动车闯红灯治理难题,在不增前端、不加警力的情况下,利用视觉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行为发现—身份落地—精准宣教—屡犯处罚”全链条治理闭环,覆盖全市103个路口,精准宣教1.4万人次,一体推进全域“打防管控治”的做法获上级高度认可。为杜绝居民携电动自行车、电瓶进梯入户的隐患,开发“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通过运用AI智能识别和电梯阻车模块,限制“人车同屋”行为,该做法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同时,创新研发上线“AI昆玉·幸福里”智慧平台。昆山市委组织部以基层党建数据为核心,集成综合治理、物业管理、公安云调解等20个部门36个APP应用后台数据,实现“一键登录、一点跳转”。运用DeepSeek新技术,建立党建业务、舆情管控、执法规范、矛盾调处等专业知识库,上线AI智能助手“昆小玉”,24小时提供专业权威解答。链入377个村(社区)基础数据信息,设置治理对象、治理力量、治理事项等74项要素,实时动态推送居民所在村社区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阵地资源等信息,对居民在线提出的高频诉求及时处理和反馈。创新研发“党员进村社”功能,推动党员线上向居住地小区报到、认岗领责,预约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和阵地活动并获积分激励。
(王馨懿 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