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经开区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两个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化为目标,创新实施“五个三工作法”,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攻坚,推动党组织在新兴领域扎根铸魂、赋能发展,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突出“三个精准”,攻基础夯实之坚。自“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启动以来,经开区站位全市经济主战场、暖企主阵地,创新运用“三个精准”工作法,全力开启党建主引擎。一是精准排查。坚持台账比对、电话核查、实地走访“三结合”,排查企业330余家,核实党员637名,精准锁定106家“三有”非公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台账。二是精准施策。用好暖企走访机制,结合经开区正在火热开展的全员“暖企大走访”活动,将106家“三有”企业纳入党工委班子成员挂钩走访企业库,在纾困助企的同时推动组织覆盖。三是精准解难。对少数意愿不强的企业,结合学习教育“开门教育”,发挥经开区“铁堡垒”作用,“一企一策”推动组织覆盖。
用好“三项机制”,攻进度提速之坚。全面聚合区、村、企三层力量,优化机制催生“两个覆盖”工作加速度。一是用好暖企走访机制。结合经开区正在火热开展的全员“暖企大走访”活动,将106家“三有”企业纳入党工委班子成员挂钩走访企业库,在纾困助企的同时引动推动组织覆盖。二是用好统筹会商机制。党工委书记办公会每周听取、研究“两个覆盖”工作,形成组织口牵头、多条口联动的推进格局,实现党建与发展融合共进。三是用好清单销号机制。对尚未实现党组织覆盖的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每周亮进度、晒数据,引导督促能快则快、动态清零,确保实现党组织覆盖率硬达标。
探索“三重模式”,攻覆盖提质之坚。对剩余49家企业因地、因企制宜,采用单建、联建、灵活建“三重组建”模式,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建就建优。一是条件适配单独建。针对可单独组建党组织的15家企业,安排党建指导员“一对一”上门指导,协助企业单独成立党支部。二是行业相近一体建。针对18家科技型企业,拟组建实体型联合党支部4个,推动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发展联动。三是地域相邻集中建。针对剩余的16家企业,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拟组建区域联合党支部4个,通过进一步做细方案、做实工作,提升覆盖质量。
严把“三道关口”,攻规范提升之坚。坚持抓进度、重质量、讲规范相结合,蹄疾步稳抓推进。一是严把政治关。在党建指导员选用上突出政治打头,将素质硬、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派到“两个覆盖”攻坚一线,拟再选派党建指导员21名。发挥其“红色砥柱”作用,引导企业原有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确保政治过硬。二是严把流程关。严格执行“请示—批复—筹备—选举”标准化流程,累计受理32份,均按规定时限完成批复。推行“材料审核+现场指导”双重机制,组织专题培训4期,覆盖128人次,开展现场指导48次,确保组建程序合法合规,绝不因时间紧而简化流程、任务重而违规操作。三是严把运行关。对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手册》,刚性落实党组织阵地“六有”标准,督促新建党组织尽快完成“三个一”规定动作,确保建之有效、建之能用。
激发“三大引领”,攻赋能提效之坚。以经开区“经心领航、企创未来”书记项目为引领,放大非公企业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磁场效应。一是激发先锋引领。针对“三有”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员数不足的短板,探索党员发展正向引导、双向培养、定向吸收等机制,确保每年新发展党员数超全区计划的80%。推动经开区“红工匠”党员先锋岗、“红色车间”向新建党组织拓展,今年各设立60个、30个,打通“源头活水”。二是激发品牌引领。发挥美科、中电等“30强”企业示范效应,引导非公企业培树党建品牌,以党建“支点”撬动企业发展。三是激发链式引领。以星河、亿能等企业党委为轴心,通过党组织结对,共享阵地、共办活动、共解技术难题,做强“党建帮带共同体”,实现党建链接、产业链条的互促融合。
截至目前,全区106家“三有”非公企业已全部实现党组织覆盖,其中单独组建42家,联合组建64家;13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同步建成群团组织17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49名,党的工作覆盖率达94.3%。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深化“五个三工作法”,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从“建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扬中经开区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两个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化为目标,创新实施“五个三工作法”,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攻坚,推动党组织在新兴领域扎根铸魂、赋能发展,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