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南京雨花台区:党群服务中心聚人气聚民心 为保障房社区治理赋能

2025年09月11日 17:59 来源:雨花台区委组织部供稿

  今年以来,雨花台区探索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行动,按照“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党群活动常态化”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运行机制,不断扩大“朋友圈”、打通“供需链”。

  今年夏天,铁心桥街道推出“我在党群阵地过暑假”活动,高效整合“政社校企”多方资源,将原本成本较高的研学活动转化为公益课程。参观科举博物馆的研学费用由爱心企业主动认领,街道仅需承担高校志愿者的基本交通与餐费补贴,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放大公益效能。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一系列暑假托管服务,解决了许多困难家庭看护子女的难题,科技活动、非遗传承等不少班次一经发布,名额便被“秒杀”。

  随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吸引力指数”逐步提升,不知不觉间,在党员群众中积累了不少“铁粉”。古雄街道大方社区现有常住人口3.3万,其中新市民占比近九成,青年群体更超过总人口的50%。在这里,“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成为社区青年的新时尚——由社区党委精心打造的“青年夜校”,已成为年轻人夜间充电的热门选择。无论是小儿推拿、管乐、声乐等技能提升类课程,还是太极、肚皮舞等身心疗愈类课程,又或是国画、茶艺等传统文化类课程,社区工作日晚上延时服务,大门敞开,成为大方青年的聚集地。

  面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统合、分配专业服务资源,成为社区亟需考虑的问题。早上九点,伴随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带着一丝新奇、一丝期待,十余组亲子家庭大手牵小手来到赛虹桥街道小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亲子活动。这里有全市首家社区嵌入式医育结合特色园,可以为0-3岁婴幼儿开展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亲子活动等多种服务。托育解决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隔壁的“小米行”社区食堂也随之“迭代升级”,从“一日两餐”到“全龄友好”,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吃饭难题。 

  如何保证优质服务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幸福+”社区微基金给出了答题思路。铁心桥街道景明佳园社区党委探索“阵地换服务”模式,5间百来平方米的核酸小屋被拉到红旗广场,取名为“景明新家园”。社区党委的“景叔叔便民维修”社区微基金项目,每周三上午在这里面向70岁以上老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免费维修服务。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多、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大的社区现状,春江社区党委打造“春江便民服务队培育建设”项目,招募与培育了一支“春江便民服务队伍”,精准“把脉”社区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将话语权与行动权真正交还居民正是这些切口小、暖人心的微项目,如同高效的“催化剂”,让改变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需求在“家门口”精准化解。 

  还有西善桥街道永盛社区党总支链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安全家园”伙伴项目,组建了一支热心公益、年富力强的应急救援志愿队伍。作为全市首家社区级应急救援志愿队,经常活跃在事故救援、防灾减灾培训等一线。

  作为基层治理和服务的主阵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才是中心。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位于南京最大的岱山保障房,常住老人超过4000名,为了“托”住这些特殊的老人,社区推行“三色码”管理,分别用“红橙绿”三色码标记高、中、低风险三类老人,实行三天、五天、十天一探访。近两年,为260户重点关注的独居老人安装了智慧养老红外线感应系统,为老人们配上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护钥匙”。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佳节,邀请孤寡老人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吃团圆饭,真正成为“邻里一家亲”。

  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才能真正聚人气、聚民心,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才会更加可感可及。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