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7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新尧路28号的“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会议室内,来自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青年党员陈璐与公寓党支部书记王凯等6人围坐在一起,召开新成立的党支部第一次支委会。桌上摊开着党群服务驿站设计图纸和前期收集的住户问卷,“增设健身器材”“解决晾衣难”等字眼被红笔重重圈出。“既然要做,就从大家最急迫的需求做起。”陈璐认真地说。
这是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与南京经开区探索“联盟聚力·1+N”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在栖霞区委组织部的多方沟通协调下,双方携手成立“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党支部,吸纳社区党委、运行管理方、物业及入住员工党员共同参与,推动治理模式从“各自为战”转向“集中力量”,也让1900余名企业员工真正找到了“家”的归属。
治理破题,从“一只手”到“聚合力”
“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建于2012年,共有9幢楼,入住者主要为南京经开区45家企业的员工。由于公寓所在属地和管理权分属不同主体,其管理体制未能有效贯通,入住员工在文化融入、生活服务与社区参与等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同时,公寓内消防安全隐患、基础设施老化、监控缺失、房屋渗水等问题逐渐浮现。
“我们接管该公寓后,先后投入近1500万元对其进行改造。”南京经开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截至今年8月15日,他们已完成了320套房间的改造工程,修复了消防栓与监控系统。但硬件更新还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仍是摆在双方面前的考题。
“单靠一方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党支部吸纳了公寓内30名企业党员,通过有效链接多方资源、激活党员作用,不仅填补了原有服务与管理的“真空地带”,更显著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党员带头,从“企业人”到“当家人”
7月29日,“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党支部正式批复成立。这个新成立的党支部被赋予了三重角色:青年党员参与治理的议事平台、联通各方的协调枢纽以及新业态治理的“试验田”。党支部建立党员群,发放调研问卷,一批年轻党员主动站了出来。
1992年出生的陈璐就是其中之一。来自镇江句容的他在南京经开区企业——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了近十年,目前居住在公寓内。“我时间宽裕,也想帮大家做点事。”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党员群后,他主动报名参选楼栋长,希望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而和他一样主动报名的青年党员,占了公寓党员总数的一半。
来自安徽的赵宁,今年28岁,是仕达利恩(南京)光电有限公司的关务。2021年入住该公寓的她,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这里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宿舍内部上床下桌的配置、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间,让人仿佛回到了校园时代。而且这几年下来,绿树还更多了。”赵宁说,公寓比外面租房划算,空间也足够,差不多有40平方米/间。公寓距离青田雅居社区仅900多米,来往很方便。在支部成立后,她积极参加了共建活动,前往青田雅居社区“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交流学习,“目的是向老党员学习更多治理经验,同时也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既管好我们的家,又能为社区注入青年力量!”
需求导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服务”
年轻人总会有更多元的需求,党支部从需求调研入手。前期200份调研问卷回收结果显示,员工最迫切的需求包括增加健身设施、改善晾晒条件、配备冰箱、微波炉等。8月19日的支委会上,这些议题被逐一讨论,最终决定,在8栋外面的草地平整区域增设健身器材,并优先解决晾衣场不足等问题。
资源整合也在加速推进。南京经开区主动腾出位于3栋一楼的两间商铺,免费交予党支部打造共享阵地。“目前设计图纸已经全部出来,我们将把这两间商铺打通,做成两间可供入住员工学习、交流的地方,除了桌椅、图书外,我们还在考虑在门口增设自动贩卖机及微波炉等设施。”王凯说,位于公寓8栋的阅览室目前已改造完成,健身房正在筹建中,他们还计划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羽毛球、篮球比赛,送电影进公寓,为年轻人量身定制活动。
“所有事情,都是由租住人员、支委和党员楼长一起讨论决定。等共享阵地打造完成,我们还计划推出更多创新服务,甚至可以为来南京经开区或者尧化街道面试的年轻人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吸引更多人才扎根。”提起公寓未来的设想,王凯难掩兴奋。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从企业员工到“公寓当家人”,“联盟聚力·1+N”模式正不断唤醒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南京人”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原有治理缺位的问题,更通过机制性改革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为同类区域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