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只要推开窗户,李先华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小区里绿化养护得郁郁葱葱,拓宽后的道路人车分流、井然有序,各类设施越来越完善,他的心情不自觉舒朗了起来。今年是李先华入住昆山陆家镇泗桥社区常发豪郡的第八年,他亲历了这个小区从“失管”到“精治”的蜕变。
泗桥社区作为新昆山人聚居地,常住人口来自全国28个省市,达1.4万人。2023年到社区当党总支书记的李俊仍清晰记得,刚来小区时基础设施几近瘫痪,各类矛盾频发。在理清思路、收集居民需求后,社区果断将“更换物业”作为破解困境的突破口。
新的物业公司来了,从何处着手发力成为关键。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发动网格员、流动党员和志愿者一同参与,开展了清理小区垃圾、僵尸车、更换楼道灯、改造非机动车道、补种绿植、养护草坪、翻新休闲场所等一系列整治行动,不到半年,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积弊已久的小区,治理需久久为功。泗桥社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多方力量,探索建立了社区、物业、物管会、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六方座谈”协商议事机制以及社区、物管会、物业、志愿者四方联动工作体系,搭建居民自治平台,集中破解治理难题和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渐渐地,居民的归属感与参与度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流动党员丁厚平发挥自身调解特长,组建“老丁调解室”,化解邻里矛盾纠纷210余起;流动党员白友培带头成立“流动平安哨”,每日穿梭小区巡逻监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泗桥社区的治理模式,正如泗桥豆腐一般,看似柔软,却在持续压实中展现出千丝万缕的韧劲。
泗桥社区的变化并非偶然,它是昆山系统性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实景切片。昆山虽然是一个县级市,却已发展到Ⅱ型大城市的规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小马拉大车”现象凸显:服务人口超过300万、拥有超3.5万家工业企业、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基层治理千头万绪。
今年7月,昆山召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物业管理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激活物业管理提质增效的红色引擎,像抓基层党组织一样抓业委会(物管会)建设,持续完善物业管理提质增效的制度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昆山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
将党组织嵌入物业,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融入居民日日栖居的“最小单元”,正成为昆山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在党建的指挥棒下,社区、物业、业委会、社工、志愿者等角色,奏响共治“交响曲”。
放眼昆山,1620个物管小区遍布城乡,其中人口超1万的小区就有15个。基层治理恰似一个“万花筒”,这就要求治理手段不能“一刀切”,而要像老中医一样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一域一策化解难题。
不仅在城市,昆山的乡村同样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治理活力。来到昆山周庄镇双庙村,喝一壶热气腾腾的“阿婆茶”,便能品出基层治理的独特风味。
村党总支书记沈春娟每周会抽出时间行走于每个自然村,听听村民身边近期发生的大小事。到了周五,沈春娟会邀请村民到村里的“阿婆茶坞”喝茶聊天,将村民们的“家长里短”变为她的工作清单。
一杯“阿婆茶”,解开群众“心头结”。此前,村里推进建设需清理一批荒地,村民许大爷因自家在荒地上种的菜被占,产生了抵触情绪,类似情况在村里并不少见。
面对该情况,沈春娟把“阿婆茶”搬进村民家中,让茶桌成为调解平台。村干部、老党员、志愿者等人先后十余次上门拜访,一边陪许大爷喝茶聊天,一边耐心讲解村庄规划。最终,许大爷被打动了。原本的荒地变成两个孙女休闲玩耍的小公园,许大爷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眼下,双庙村逐步形成了“三杯茶”工作法,一杯茶,坐下来,倾听诉求;两杯茶,说开来,协商探讨;三杯茶,笑起来,达成共识,同时凝聚起以五老话事员、先锋勤务员、巾帼宣传员和挂钩协调员为主的“四支队伍”。从调解邻里矛盾到商议村庄规划,从村庄环境提升到文明乡风建设,“三杯茶”喝出了凝聚力,也不断激发村庄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批批基层治理经验在昆山城乡间流转:花桥跨省联动上海青浦白鹤镇,以制度创新推动物业统一与服务升级,实现“荷包蛋”小区协同共治;多个社区挖掘各领域党员力量,建强小区业委会(物管会)队伍,将小区治理一线作为检验党性、识别干部的“试金石”;还有小区创新“薪金制”模式,解决了停车难等突出问题……
如何将个案经验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今年1月,昆山首个由区镇创建的物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在花桥经济开发区投用,该平台集综合展厅、矛盾调解、实训空间、物业学院、融合法庭五大功能于一体,为社区、物业企业、业委会(物管会)及业主代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基层物业管理效能、矛盾化解能力和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投运以来,中心发挥协调枢纽作用,建立高效调解机制,化解游站商业中心物业费争议、国基城邦小区地下车库产权转移、嘉宝梦之晨门厅瓷砖脱落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并依托物业融合法庭资源,协助法院妥善处理名俊豪庭相邻权纠纷等案件。
县域基层治理非一日之功,昆山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绣花”功夫精细施策,将经济发展的密码根植于基层治理脉络,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成长烦恼”。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