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深入实施“三融三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提质工程,以“组织融合、数据融通、需求融汇”为线,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绣出了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温暖画卷。
从“零散星火”到“燎原矩阵”,主心骨更牢了
基层治理要“生根”,先得把“根须”扎进网格。街道构建“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中心户)”四级架构,并精心栽种“一棵树”,以党工委为“树干”,社区党组织为“主枝”,网格党支部为“分叉”,党员楼栋长为“新芽”,再与水电气讯等公共服务单位“同根共生”,结成“红色服务联盟”。
水城社区“N+6+1”调解机制、龙山社区的“网格+公共服务”试点,便是这棵树上开出的“便民花”,40余家共建单位“签约共建+服务下沉”,每周三“民生桥”活动设摊、每月驻点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街道凝聚“红色治理矩阵”,推动11个社区的“网格议事厅”“协商服务站”等成了矛盾调解的“终点站”——今年以来,润浦路污水漫溢、杏湖公园占道经营等21件“老大难”问题,通过“居民代表+物业+职能部门”三方协商有效解决。
队伍强则治理硬。街道开设“网格治理四季课堂”,春天学矛盾调解“软技巧”,夏天练应急处突“硬功夫”,秋天研政策法规“新条款”,冬天考特殊群体服务“细心思”;“头雁导师制”里,社区书记带着网格员走街串巷,“老带新”的身影成了网格里最常见的风景。前不久的网格工作大会上,“一社区一案例”的经验分享让台下网格员直呼“解渴”,“欣欣的网格手记”连载5期,把网格服务的“土办法”变成了社会治理的“金点子”。
从“人工扫楼”到“数智赋能”,顺风耳更灵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让“针”更准、更快?街道用“数据融通”破题,打造了江北新区首个基层治理预警中心——这里的大屏上,视频监控实时跳动,各类预警事件像“天气预报”般清晰等级标注,“网格—社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让问题“刚冒头”就被“盯上”。
消防警情模块上线以来,147起预警全流程闭环处置;电梯故障、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秒级推送”,安全底线越守越牢。“以前靠‘铁脚板’扫楼,现在大数据帮我们‘划重点’,效率翻了倍!”网格员小张感慨。更智能的是,依托江北政务平台打造的AI网格员已试运行,它能“吃透”政策文件、高频问题,遇到居民问“低保申请需要哪些材料”,它能秒速匹配政策。未来,服务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精准”。
数据之外,“铁脚板”的温度从未缺席。街道自1月起开展“走网格,办实事”专项行动,网格员的脚步丈量了19.5万户家门:线上电话核查、线下隐患排查,“双巡模式”让特殊群体需求被“精准捕捉”——独居老人的水电线路安全检查、流动人口的政策帮办代办、特殊群体需求的“暖心备注”等都藏在网格员的“走访日志”中。
从“解决问题”到“创造幸福”,热乎气更暖了
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心里暖”。街道深化“网格+”融合机制,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尖尖”上:“热线进小区”18场活动收集85件诉求,28件现场解决、57件交办落实。创新启动旭日社区“商网联动”项目,30家餐饮、医疗、文化企业争相入会,11家候选企业即将亮相,商圈治理有了新引擎,1914街区的商户们都说:“商会成为企业的‘娘家人’,生意更顺了,信心更足了!”
领导干部带头下沉,走访挂钩网格,让网格更有“烟火气”。看望多残家庭,叮嘱“资源要多向困难群体倾斜”;调研网格管理,强调“服务意识要刻进日常”;慰问困难党员,承诺“关怀帮扶要长效”……一声声问候、一次次督办,让“书记接待日”成为网格里的“暖心约定”。各社区还推出“社区主理人行动”“睦邻管家”等特色项目,有的社区组织退休教师开办“四点半课堂”,有的发动商户成立“爱心菜摊”……“一网格一特色”服务清单正稳步推进,群众切实感受到:“网格不是管我们的,是帮我们的。”
从“四级架构”到“数据大脑”,从“精准服务”到“幸福落地”,街道“三融三化”书记项目正以党建为笔,在基层治理的画布上写下生动注脚。未来,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将持续深耕“三融三化”书记项目,让党建引领更实、治理路径更畅、民生服务更暖,让“幸福图”在网格里越绣越精、越展越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