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城市老旧小区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老旧化、服务需求品质化相互交织、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开展党建联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是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的基本路径。
如何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从解决群众生活区域中“天天见”“烦心事”等真问题入手,联合上级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构建“四联动四提升”共治机制,赋能社区和物业在“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城市老旧小区治理新路径。
一、联动“强队伍”,提升共治主体的“价值认同”
激发共治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做”为“我来做”,才能有效提升资源链接的效率,将更多精力用于“办实事”。对直接服务群众的、需要多主体合作的事项,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实行“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方式,持续提升大家对“梅好生活”这个共同目标和愿景的践行与认同,激活治理主体的主体性。
从人员、场地等共同的“底层支撑”着手,梅园新村街道扎实推进思想、队伍、阵地的互嵌互融。空间互嵌,为物业公司提供办公用房,结合社区改造设置物业办公点位,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物业诉求接待点,并在物业办公场所植入社区为民服务。理念互融,深入挖掘辖区红色文化,打造“红梅巷语”理论宣讲品牌,持续10年开展中华典籍共读和信仰生活会,不断涵养居民对“梅好生活”的观念认同。队伍互育,组建“红梅先锋”社区事业发展平台,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以党员为主体将有意愿、有能力的退休干部、公益律师等固定下来,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中心户)”四级组织联动体系,今年开展物社联动共商会35场,解决居民诉求94项。
二、联动“办活动”,提升基本服务的“品牌内涵”
如果说以“价值凝聚”塑造人员队伍是“硬实力”的提升,那么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需要的、看似琐碎的“微需求”项目化、品牌化运作,则是根本上增强群众与社区、物业“黏性”,提高基层社区党委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梅园新村街道将居民常规服务需求“打包起来”,坚持“少搞大场面、多做实在事”,以点带面探索解决“同类项”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建立“梅好家园议事会”协商议事品牌,通过社区网格员每季度“全覆盖”走访,志愿者、热心居民等“网格助理团”不定期摸排,梳理小区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形成“居民点单、物社接单、共建做单”服务机制。建立“梅好生活市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贴近群众的优势,每季度将磨刀、义诊、理发等“小修小补”送到居民家门口。成立全省首家街道级慈善基金,引进社会慈善资源助力基层治理,推出了35个普惠型项目。开展“红梅前哨”居民自治矛盾纠纷调解项目,聚合法律明白人、新就业群体、新市民等参与社区治理,下属梅园新村社区今年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三、联动“优服务”,提升攻坚克难的“治理底气”
站在群众视角看小区治理,社区和物业就是身边的“生活管家”,物业和社区联动起来、敢于兜底,让群众“习惯找的”变成“可依靠的、可信赖的”,就能在破解老旧小区历史遗留难题和新治理问题中提升居民获得感,而信心底气则是社区和物业敢为善为的“金钥匙”。
立足街道“块状”的治理形态,充分对接上级部门和驻区单位,在有预期、能落地的多层级、多领域治理框架中,畅通部门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以工作机制为社区和物业“靠前作为”的信心底气兜底,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社区层面可解决的,根据小区治理需求制定主题、明确任务,街道协调相关单位每月召开小区治理共商会,协助社区解决。街道层面可解决的,每个季度汇总需要协调的攻坚事项形成“项目清单”,由街道领导推动落实。需上级部门解决的,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道”,由区部门根据职能出谋划策、认领事项。今年来,“滚动式”解决了15个综合性物业事项,拆除违建60余处,落地了电梯安装、公共设施更新等一批老小区难点事项,联合区委社工部、区数治中心等试点推进了小区物业群智能机器人、充电车棚智能化喷淋系统等创新性项目。
四、联动“促发展”,提升协同共赢的“活力动能”
对基层治理而言,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彼此项目和服务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借助对方力量为自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对此,梅园新村街道一改“为我所用”的单向思维,从有利于双方的角度建立保障合作成果共享的机制,实现在信息、宣传、平台、渠道等方面的共治共享,在协同共赢中,保证合作有活力、有动力。
双赢不仅是治理格局的体现,更是共治成效的检验。社区和国有物业公司是处理12345物业类工单的A/B角,针对2018年以来12345工单中作风类投诉占比32%的现状,梅园新村街道制定“12345工单办理流程”,将不满意工单作为补齐基层治理短板的重要切口,对重复投诉3次以上的重点研判并形成“工作简报”,今年推动社区和物业联合解决了69件居民物业类诉求,在作风类投诉占街道12345工单降低到12.1%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物业公司处理工单的压力。针对物业公司在老旧小区物业费收缴难、居民认可度较低的现状,社区带着物业人员走街串巷、熟悉居民,在便民市集中专门设置物业接待点和公益服务点,帮助物业公司破局物业费“零”收缴及居民知晓率低等难题。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梅园新村街道始终坚持“贴近群众办,守正创新干”,在增强治理主体协调性、联动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