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调研,把握“真需求”。深入基层“问需”,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镇街、村居、机关、企业、学校等基层党组织,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党员教育的内容需求、形式偏好等关键要素开展调研,建立调研台账,每月汇总分析。数据赋能“析需”,依托“南通州组工”融媒体平台,对党员点播记录、完课率等数据指标进行交叉比对分析,精准识别热门课程,分析党员偏好类型,为创作方向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线上线下的双轨调研模式,按季度梳理更新梳理政策解读、典型示范、实用技能、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5大类需求清单。动态跟踪“调需”,创新开展“书记微党课、党员微故事”征集活动,通过在线征集与更新素材库,动态掌握一批服务基层、扎根一线的典型案例、鲜活事迹,纳入党员教育选题素材库,确保选题内容紧跟实践动态。
靶向选题,聚焦“真故事”。聚焦需求“立项”,依托分级分类的基层需求清单,精准锚定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党员成长诉求高度契合的核心选题,创新建立“1+1+1”的课程开发体系,即“政治必修课+区域特色课+技能实践课”三位一体的课程矩阵。深入融合“精题”,创新实施“选题众筹”机制,组织部门带队创作团队深入走访“选题”属地单位,邀请基层党务工作者、党员代表召开选题论证会,对照选题需求清单进行可行性论证,推动本土特色化选题落地落实。严控选题“转化”,建立“周调度、月总结”进度管控机制,远程办全程深度参与制片流程,选派业务骨干全程跟组,对拍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制定标准化的拍摄制作流程,确保选题从策划到成片的高效转化。
焕新形式,实现“真走心”。内容呈现求“新”,运用AI图像修复、3D建模等新技术手段,打造《又唱老山兰》等沉浸式党课,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增强党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方式求“新”,串联通州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水韵稻香”乡村振兴研学路线等新时代党员教育阵地25个,深化“一阵地一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推出情境党课《春梅花开》《家和万事兴》等教学课程,让党员在实景教学中感悟初心使命。传播载体上求“新”,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光成炬”专栏,定期推送优质微党课,在视频号平台每月直播1期“深根讲坛”主题党课,在“E支部”流动党员小程序上载课程课件,通过构建“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的三位一体传播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