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句容:行走戴庄说新变

2025年04月30日 11:4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区的怀抱中,戴庄村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苍翠间。漫步由戴庄、白沙、南庄三村合璧而成的千年古村,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辙痕,诉说着盐商古道的故事,透过斑驳的抗战标语墙,当年的热血豪情依稀可见。1500亩有机稻田如碧玉棋盘铺展,智慧农业大棚里,一群90后“新农人”正操控着无人机播撒种子。夜幕降临,星空露营基地亮起串串灯带,民宿小院的土灶台飘来老鹅煲的香气;电商直播间里,“红色文创盲盒”刚上架就被抢空…… 

  从革命老区到网红乡村,戴庄人用红绿交融的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泼洒着最动人的色彩——那是稻穗的金黄,是茶山的翠绿,更是老区人民笑靥里绽放的幸福。 

   

  在戴庄村的白沙自然村西麓,30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静卧于苍山翠谷中。这座始建于解放初期的红色圣地,历经1998年修缮扩建,如今以庄严肃穆的姿态镌刻着33位英烈的忠魂。 

  “这里曾经是陈毅、粟裕将军运筹帷幄的指挥所,抗战时期在此组建‘茅山联抗’时,白沙的每片竹林都是天然的掩体。”天王镇党委统战委员姚伟超轻抚着烈士名录墙,青铜铸造的铭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烈士陵园内,四组纪念建筑错落有致,东湾战斗烈士陵园残存的弹壳,仍嵌在老槐树里,白沙惨案纪念碑前,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火,张中德烈士墓前的白马石雕昂首嘶鸣,凌浩烈士墓旁,“八一三”事变浮雕墙上的硝烟似乎仍未散尽。 

  清明时节的陵园,浸润在细雨中,纪念碑上“巍巍青山埋忠骨”的鎏金大字愈发璀璨。94岁的新四军老兵周德昌颤巍巍地将山茶花放在战友墓前:“1944年腊月,我们就在后山竹林打伏击,张区长用身体挡住机枪眼的时候,血把雪地都染红了……”他的讲述让前来研学的中学生们红了眼眶,无人机航拍的镜头里,红领巾方阵在纪念碑前拼出巨大的五角星。 

  每逢公祭日,烈士陵园便成了红色的海洋。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在此上演沉浸式话剧《血色茅山》,当演员唱起“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民谣时,台下银发老者齐声应和。每逢深秋时节,烈士陵园西侧的百年银杏金叶洒落,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将烈士墓与漫山红枫定格成“山河无恙”的壮美画卷。据统计,烈士陵园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抖音直播间里,“00后”讲解员小顾手持烈士家书动情诵读;文创商店中,“烽火家书”笔记本、“赤心茶”伴手礼供不应求……这座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殿堂,如今正以创新姿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在茅山余脉的褶皱里,戴庄村的青山绿水看似与千万个江南村落别无二致,没有矿产宝藏,没有名胜古迹,有的只是7000多亩起伏的丘陵和世代耕作的农田。但正是这片曾经的“穷山瘦水”,在八旬老农赵亚夫的带领下,上演了“点土成金”的现代神话——成功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好路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戴庄经验”,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多项荣誉。 

  时间倒回2002年,当赵亚夫带着“有机农业”的蓝图初到戴庄时,迎接他的是此起彼伏的旱烟锅敲凳声。“种地不撒化肥?那不等于让娃儿饿肚子!”“桃子卖八块?城里人又不是傻子!”…… 

  顶着老农们的质疑声,赵亚夫挽起裤腿,住进了废弃的村小。他自掏腰包建起5亩示范园,白天蹲在地里教农户用醋液除虫,晚上举着投影仪,在村里广场上播放国外的生态农场纪录片。当示范园的桃子真的以每斤8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时,整个戴庄村沸腾了——62岁的杜大爷捧着厚厚一沓钞票,手抖得差点点不着烟:“我种了半辈子地,没见过桃子树能结出‘金元宝’!” 

  这场变化在2006年迎来关键转折。赵亚夫创造性地组建了全省首个“村社合一”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合作社首创的六大统一战略犹如精密齿轮:无人机植保,让百亩茶园半小时完成施药;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株有机水稻都有“电子身份证”;村口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凌晨三点还在分拣发往上海的订单。更妙的是“戴庄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当“股东”,大学生返乡当“农业经理人”,村集体用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建加工厂,三方共享增值收益。这种“黄金三角”结构,让曾经亩均收入不足500元的抛荒地,变成年产出超万元的“绿色银行”。 

  戴庄村将科技人员与合作社、农户紧紧“绑”在一起,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一线、科技成果直达田间地头,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探索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对村域基本信息、农事作业、生物多样性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加强与江苏大学、镇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病虫害数字测报、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深化探索,镇江农科院的昆虫雷达预警系统与农户的土法诱捕器互为补充,无人机光谱分析与传统观星测墒相得益彰…… 

  当乡土智慧注入数字基因,生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正在“变现”,于是,戴庄人读懂了“藏粮于技”的深意。 

   

  白鹭振翅掠过稻浪,恰似天地间跃动的生态晴雨表。这个藏身茅山深处的江南村落,用了二十年光阴,将4000亩有机稻田、千亩果林编织成三产融合生态圈。 

  走进戴庄智慧工厂,稻米加工线正将金黄的谷粒变成高端伴手礼。更令人惊叹的是,游客在有机菜园采摘的黄瓜,两小时后便出现在民宿的餐桌上;养殖场的禽类粪便经生物发酵,化作果林间最抢手的有机肥。这让每寸土地都焕发出叠加效应。 

  以革命遗址遗迹和乡村振兴实践为依托,句容市委组织部指导戴庄村打造集党性教育、农耕研学、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红色农文旅融合新线路。以白沙烈士墓为中心,加强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茅山革命老区各镇的联动,将其与现代农业展示馆、土山土水智慧农业等6个红色示范点串“珠”成“链”,共同构建“红色教育圈”;以句容市现代农业展示馆为基点,升级改造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现代化育秧大棚、土山土水科技示范园、有机果蔬园等,建设“教学+实践”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高标准打造戴庄旅游环线,贯穿了全村20多个景点,建设南乡花船文化馆、顶冲田园农事馆,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如今的戴庄,山水林田皆是展陈——智能大棚的LED补光灯与萤火虫共舞,生态沟渠中的鱼虾为稻田精准“施肥”,无人机巡田的嗡鸣与布谷鸟的啼叫合成科技与自然的“三重奏”。当城市客在观景台按下快门,镜头里不仅有水墨江南的写意,更定格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样本:那是智慧农业的金属光泽,是红色基因的精神底色,更是绿水青山的永恒韵脚。 

  (王琛 黄威)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