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应县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打造集体农场增收项目,通过干群协作、村企联动、多村合营等方式,不断深化集体农场发展模式,有效推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聚焦干群联作,实施“分工领办”新方法。发挥村干部善种稻麦的经验优势,采取“老把式+新农人”方法,建立村干部对农场“切块”负责机制,同时聘请农技人员、村内“田秀才”等共同参与经营管理。支持村干部学习收割机、旋耕机、无人机等农机植保设备操作,指导74人申领农机驾驶证,将符合上岗资质的村干部纳入农机统一调配序列开展农田作业,进一步降本增效。对资金有限的村,支持集体与群众共“赢”模式,村集体承担采购农机等硬件设施,累计与周边876户农户签订作业及代购协议,提供选种、育苗、机插、飞防等作业服务,为农户集中代购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降低村民购置成本,也增加集体收入约200万元。
聚焦村企联动,探索“订单农业”新路径。利用本地农业产业集群优势,引导镇村企业与本土集体农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村集体+农业企业+集体农场”三方联动机制,落实按需生产,共同打造良田、优选良种、实施良法,进一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坚持向市场要收益,在农业上下游产业“深耕细作”,积极与联建企业在劳务用工及产品精加工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集体农场品牌化运营,成功打造“福韦里”“过大江”等18个集体农场品牌。进一步发挥“兴村助力团”和省市派第一书记的人脉资源,积极牵引合作对象、拓宽合作范围,推动16个村与40余家部门、企业达成供销合作意向,成功在省市相关农产品销售平台入驻卖货。2024年已助力村集体增收约400余万元。
聚焦多村联营,鼓励“携手共富”新模式。打破传统行政村界限,采取“大带小、强带弱、中心带周边”的方式,镇级层面对下辖村所属资源进行梳理,推动地理位置相近、农业资源条件相似的村以及资源条件互补的村,将资源、资金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进行整合,以联营联建集体农场的方式推动“共建共富”。建立“共富农场”规范化运营机制,镇党委牵头成立联合党支部,在“吾春田”示范实施“联席项目主管轮值”制,安排各参与村项目负责人定期轮换担任项目主管,汇聚各参与村群力群智,统筹协调集体资源,研讨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规划有序推进。对合作共建的农场项目,引导打造共有项目品牌,“喜园”“吾春田”等农旅采摘项目率先在周边地区破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