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溧阳市溧城街道将基层治理作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牢牢树立“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定位,通过精心挑选矛盾问题较多、民生呼吁较大的8个小区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努力打造“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的和谐社区。
党建引领,矢志建设“主阵地”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为此,溧城街道推行“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在8个试点小区中,完成了网格划分和“网格支部”建设,共涉及64个微网格,147名楼长。五级党组织网格地健全,使得“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红色楼道长”的架构更加牢固。同时,深化“溧Hui邻”网格化社会治理品牌,建立会商、会办、会诊机制,确保“格中事、格中办、格中了”。
不仅如此,溧城街道还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下沉机制,206位党员下沉到8个试点小区,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民情收集、公益慈善等活动。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党员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身影,“小事有人理、急事有人找,要事有人办,难事有人帮”成为现实。
通过构建“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红色楼道长”的组织链条,溧城街道进一步延伸党的“红色触角”。8个试点小区均已成立业委会及相应党支部或党小组,物业费收缴率均达90%以上,物业服务显著提升。一批“作风优、家风正、热心公益”的党员家庭成员被推选为“红色楼道长”,成了小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三事分流,科学分类“破难题”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溧城街道通过细化“家事”“共事”“公事”划分标准,厘清政府、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等职责边界,通过搭建网格邻里会、社区评议会、街道联席会三级议事平台,打造“溧城话坊”议事品牌,坚持分级分类施策,倡导“一事一议”“一区一策”,把“小事”办精、“大事”办实。
试点以来,街道共梳理出795件社情民意,其中家事550件、共事176件、公事69件。在街道的积极统筹协调下,这些矛盾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化解率高达99.3%。新建充电桩解决了居民充电难的问题、优化改建后的凤麟府大门消除了安全隐患、“村居共建”活动室让龙亭苑居民休闲更加便利、科学修剪后的古道巷银杏古树不再影响民生......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溧城街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
矛盾调处,专业合力“解民忧”
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纠纷,溧城街道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中心通过整合部门资源、专业资源、社会资源,成立了“溧城大妈”“吴校长”“马片长”等五大品牌调解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凝聚了多方专业资源,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中心自运行以来,共接收矛盾纠纷案件2351起,成功调处2338起,化解率高达99.45%。无论是商铺屋顶漏水影响营业,还是工资被拖欠需要法律援助,矛盾调解中心都能迅速响应,用耐心、细心和真心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多元共治 齐力绘就“同心圆”
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溧城街道始终注重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业委会、物业公司、楼道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察民忧、暖民心,变“独角戏”为“集体舞”,齐力打通小区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
世纪名城小区路面破损问题由来已久,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小区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街道牵头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开发公司、物业企业同商共议,通过启用维修资金、开发公司出资、小区居民募捐、物业企业保障等多种方式,共铺设了1.1万平方米的沥青,“众筹”铺就了小区幸福路。
凤麟府小区停车资源短缺,居民停车难问题突出。在红色楼道长的带领下,小区通过“枫邻议事会”协调各方力量,利用周边停车场资源,在小区西北角开设侧门,共享如家宾馆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压力。
在拆迁安置小区的治理上,溧城街道也积极探索“村居共建”模式,与原村集体合作共建,通过资金、资源共享的方式,打造安置村民和谐美好家园。三和、湾里村委共同出资60万元,助力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了老年活动室、扩建了健身广场、修缮了休闲长廊等,使得拆迁安置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与舒心。
溧城街道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辖区居民创造了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未来,街道将继续保持社会治理工作的关注度和敏锐度,在党建引领中把准“总航向”,在“大治理”中聚焦“小切口”,让基层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