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 建 > 动态

苏州姑苏区:构建“家门口”的治理服务体系

2024年08月21日 08:41 来源:苏州姑苏区委组织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也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以来,姑苏区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为牵引,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导向,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着力构建多元服务体系、汇聚多样服务功能、打造多维服务场景,探索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 

  固本强基,织牢组织体系不断延伸党的组织根系,按照应建尽建、高效务实原则,大力推进“支部建进小区里”,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目前已组建532个小区党支部,初步形成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的小区治理格局。推选热心服务、群众认可、公道正派的党员中心户、楼道小组长、居民骨干、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持续推进社区“两委”、小区业委会和小区党支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小区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选派4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小区担任“第一书记”、党建顾问等,加强对小区党建工作的联系指导。建立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决策由业委会审查、小区党组织审核、业主(代表)大会审议,议事全程公开征询业主意见、实施结果公开发布并接受监督,决议结果与实施情况报社区备案的“三审两公开一备案”制度,切实实现“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居民的事情居民定”。 

  精细精准,强化治理能力探索完善党建引领“三圈六型”分类治理格局,按照“古城严格保护、老城有机更新、新城积极开发”三个圈层发展思路,梳理划分“开放式街区社区、商圈型社区、动迁安置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老新村社区、混合型社区”六种社区类型,因地制宜探索“以文促治、圈际互动、亲缘重塑、协同共治、融合焕新、共融共创”六大基层治理工作法,实现社区治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标准打造“红色业委会”,推动小区业委会(物管会)应建尽建,累计组建166个业委会、55个物管会,业委会(物管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超过50%;着力选优业委会主任,建立街道班子成员“挂钩联系”、街道党工委书记“逐一过堂”机制,推动146名机关工作人员加入业委会(物管会)。针对古城区内的旧小区、零星楼和开放式街区,坚持精准施策,探索物业城市、拆墙并院、以大带小、资源兑换、自治管理五种物业服务模式,有效改变老旧住区物业服务“无人管、不愿管、管不好”的情况;针对物业服务完善的小区,加强物业服务企业合同履约监管,对质价不符的物业项目进行通报,将服务质量纳入招投标、政策扶持考核指标,督促物业企业履职尽责。 

  可感可及,提升服务质效全面深化“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在每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下沉社区一线,认领群众诉求难题,并以3个月为周期,对挂钩联系所在社区范围内的住宅小区、街头巷尾实地走访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8期,累计接待居民群众5322人次,收集问题诉求、意见建议3800余件,现场处理与答复2888件。完善“18169+N”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盘活利用小区闲置空间载体,依据“六进”“四有”“三全”幸福场景要素指引,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打造64处共享惠民空间,构建“1510”党群服务圈。建强以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家庭医生、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古城体检师为主体的基层治理七支队伍,深化“红哨行动”机制,制定机关支部赋能小区治理“七个一”工作指引,累计推动26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挂钩169个社区,落地落实204个“同心同力”为民服务项目,让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