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邺区委积极响应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要求,聚焦“一老、一小、一新”三类群体,依托莫愁湖街道党工委建成集志愿者孵化、服务指引等功能于一体的莫愁先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探索形成老旧小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六种做法,蹚出了基层善治的有效路径,先后荣获全省第二届“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全省巾帼志愿服务征集交流展示活动“十大优秀项目”和全省民政“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融合治理法
基层善治的共同体
充分发挥党建牵头抓总、统揽各方的核心作用,开展“1+13+X”志愿共建。街道指导负责运营的雨薇青年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党支部,联动13个社区党委,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传媒学院、刘洪律师事务所、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30余个医疗、教育、法律、金融等机构下属党组织或志愿服务队,共同担任“主理人”,汇聚各类志愿服务队伍80余支。统筹、整合、设置支部书记工作室、“五老”工作站、家庭医生工作站、“红色物业”居民服务站、“晨曦”驿站、青年之家等12个功能区域,提供专业化志愿培训和服务。建立志愿服务联动、联席、共商、共处“两联两共”机制,设立全区首个社区治理公益“微基金”,实行民主决策议事会制度,累计支持50余个居民“微项目”,为基层治理引入源头活水。
专业培育法
一体化的志愿服务流程管理体系
中心紧密围绕提高居民自治能力、服务社区治理的核心宗旨,在鼓励街道社区、共建单位自发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志愿者注册、培训、上岗、激励、保障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孵化了一支202人的骨干志愿服务队伍。督促专业志愿者在“南京市志愿服务系统”注册,采取“岗前+岗上+日常”的方式,为300余名志愿者开展基本技能培训。按照一个中心示范,N个站点补充的原则,引领培育“文体益家”“邻聚里”“家风家训展示馆”“睦邻里物业便民服务站”等志愿服务站点9个,为群众量身定制健康、便民、文化、安全、教育等领域精准化项目近20个。2023年以来组织活动40余次,参与志愿者3500余人次,贡献服务时长7800余小时。
头雁帮带法
家门口的支部书记工作室
实施“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计划,在中心设立并充分发挥全区首个市级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张龙英书记工作室”榜样作用。开设“党建之声”专栏、书记论坛、书记先锋岗、书记谈心日等模块,面向新书记、社区骨干、党员先锋进行情景与互动教学、沉浸体验学习,带动文体西村、利民村两个离退休党支部创成市级示范,串联连心、黄金国支部书记工作室形成“美美与共”景象。聚焦为老服务,张龙英书记身体力行,发动40名“党员社工+党员志愿者”,组建以银龄关爱为主题的“爱心厨房”志愿团队,累计为47名老年人服务115次,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全街道涌现开办“春蕾义务辅导班”辅导学龄儿童的老党员马克辛等一批先进典型,身边好人“百花齐放”。
教育传播法
生动专业的“红色好声音”
探索基层党建辅导员模式,邀请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教师学生,紫金山天文台、建邺区业余体育学校在职党员等行业专业志愿力量,组建“星火”青年先锋宣讲团和“莫愁新语”宣讲团,认真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输等党建指导。创新“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宣讲模式,“辅导员”们深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现场,讲授党的创新理论与政策举措,传播人文荟萃经典,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绘上社区文化墙,连续拍摄了12部主题宣讲视频。2024年,邀请小学在职教师、南京大学学生“辅导员”担任“‘童’young精彩 乐享莫愁”暑托班老师,为41名困境青少年,以及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托管精品课程,夯实“为小”志愿服务力量。
邻里互助法
贴近群众需求的“四为服务”
立足老城区居民熟悉度高、邻里关系紧密的特点,持续放大邻里守望优势,构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志愿服务网络,开展“为老、为小、为新、为众”“四为服务”。实践形成以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为主题的“巧手织娘”“邻里敲敲门”、银发互助、“五老”志愿服务等项目,涌现出南京市“劳动模范”李金华上门为高龄老人免费修理百余次,党支部书记卢军组建理发服务队为行动不便居民上门免费理发,7位“织娘”年复一年结对高龄独居老人赠送暖心织物等鲜活事例。凝练出以党员辅导少儿课业、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为主题的“春蕾辅导班”“圆梦教室”等项目;以解决新就业群体生活之忧,义务买菜做饭为主题的“小蜂”关爱项目;以及以挖掘群众特长满足群众需要为主题的“鲁班工坊”“有事你call我”“螺丝钉”“漂流书屋”“邻聚里”“红色管家”便民服务等项目,累计开展水电维修、“小缝小补”、消防巡查等志愿服务300余场次。“互帮互助、相互服务”成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普遍的志愿服务形式。
人人参与法
激励居民群众当好主人翁
秉持“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理念,带动广大群众激发创新热情、发挥兴趣特长,利用下班与空闲时间,穿上“红马甲”,参与志愿服务。探索实施“积分兑换”“赋分争优”激励制度,居民通过参与“邻里敲敲门”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奖励,在中心进行需求兑换,形成正向激励。持续举办“感动文体”表彰活动,公示志愿服务项目,表彰突出贡献个人集体,形成精神激励与荣誉激励。中心运营以来,居民自建志愿服务队伍从10支增加到53支,形成驻点服务、自主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老中青少年志愿者共同参与、多元力量支持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志愿服务成为绝大部分党员的生活日常。2023年“学雷锋日”,50个志愿服务团队在南湖东路整街与13个社区广场同步举行志愿集中展示,定格出志愿服务“一条街”“全网络”的生动景象。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发出的号召。建邺区将主动作为、创新实践,以党建引领“1135”志愿服务为目标,对既有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精准化,全力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幸福街区,成为基层治理暖心名片。
背景资料:
11——一个联盟、一张地图
以促进中心为核心,带动13个社区党委组建志愿服务联盟,吸引全市各类热衷志愿服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广泛加入,绘成“莫愁志愿服务红色地图”。
3——三方面“建强”
建强阵地。升级一批诸如“睦邻暖心”“红哨”志愿服务站等既有阵地空间内涵。新改建一批诸如“和合之家·睦邻里”服务站、“花蕾”党员义务医疗站等阵地充实资源。建强队伍。聚焦专业化,规范落实志愿者全流程培育管理机制,创新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激励制度。聚焦广泛化,实行志愿者队伍全街统筹,打破信息壁垒,扩大服务辐射。建强机制。建立志愿服务联席会等规范化制度。探索应用数字信息化志愿服务平台,以数字、智慧赋能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5——五型服务
精准服务。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与可链接的志愿服务资源,实施智能匹配、精准对接。标杆服务。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志愿服务榜样示范,讲好一些身边感人的志愿服务故事,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结对服务。以“双结对、双促进”等工作为契机,链接共建单位资源,发挥共建单位专长,与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结对。集中服务。抓住“学雷锋日”等重要节庆、假日契机,举行集中性、规模性的广场街巷志愿服务集市,邀请志愿服务标杆街道、高校参与展示、服务,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日常服务。依托群众身边的志愿元素,开展长流水、不断线、广覆盖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在一次次爱心交替中成为党味更“浓”、形式更“活”、效果更“好”、叫得更“响”的基层治理“幸福”途径。
(来源:建邺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莫愁湖街道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