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常高新集团)成立于1992年,集团党委成立于2013年,目前共有党员512名。近年来,集团党委立足国有企业党员特点和学习教育需求,深化“维·爱”党建品牌,坚持靶向施策,创新方式载体,激发队伍活力,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铸魂赋能、凝聚力量。
一、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激活思想引领“红引擎”
集团党委坚持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引导党员以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严”字当头,强化制度规范。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严格制定党支部学习计划,严肃党员学习内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集团党委会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常设议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为本,增强学习效果。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培训与座谈交流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授业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不断线。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听取党员职工意见建议,通过“面对面”聚心、“实打实”解难,切实帮助党员改进提升工作。焕“新”形式,提高学习动力。打造常州市国有企业领航学院、黑牡丹邓建军劳模创新文化展示馆等7个党群服务阵地,制定国企红色研学线路。积极推广“常学常新”“量见云平台”“腾讯乐享平台”等线上学习平台,定期推送党内政策法规、国企改革方针指导等内容,累计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党员在线学习参与率达到100%,以“指尖课堂”有效解决党员工学矛盾,提升学习教育覆盖面。
二、把优质服务作为关键抓手,搭好教育培训“练兵场”
集团党委聚焦拓宽载体建设,丰富党员教育多元平台,持续提升党员教育融合度、增强党员教育感染力。组建“内部讲师团”。充分挖掘集团内部教育资源,设置内部讲师系统学习平台,搭建全面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认真落实“人员素质提升计划”,链接新华网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智库服务”合作项目,为集团党委决策提供全方位智力提升支持。打造“现场教学课堂”。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到项目现场开展业务讲解和实操指导,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实施“点菜下单”精准培训,推出政治理论“公修菜单”73项和业务技能“特色菜单”119项,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环境检测、财税比拼等技能培训,鼓励党员在“学练比”中提高专业技能。建立“异地共管机制”。始终坚持“双向连管、异地共管”原则,出台《关于加强异地公司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方案》,73名党员纳入异地共管名单,指派专员作为联系人,定期联系、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实现异地党员“全程跟踪考核、全程培训管理、全程联名推荐、全程导向服务”的管理闭环,强化党纪教育管理,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把实绩实效作为检验标准,展现干事创业“新风貌”
集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把党员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践锻炼推动岗位建功。在车间班组、项目现场等关键岗位设置党员责任区28个、示范岗34个,高铁客运公司维修班、民生检测分析检测部等各类先锋班组20余个,党员技术创新工作室5个,让先锋引领成为企业文化。集团先后涌现出包括四届全国党代表邓建军、“中国纺织大工匠”蔡志忠等在内的37名党员劳模、25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实干担当推动生产发展。组建城市基建“党员突击队”,加快推进高铁新城核心区迭代升级,先后建设公共配套项目超900万方,竣工道路超550公里、绿地超750公顷,核心区城市能级持续提升。设置招商引资“党员攻坚组”,紧扣市、区重大项目招引要求,先后引入普华永道常州办事处、瑞士中心等国际化权威机构,累计成功投资市内上市公司7家,在全市率先落地2支QFLP基金。以公益惠民推动治理增效。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与常州市、盐城市内的8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选派优秀党务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点一线开展政策指导、资金支持、项目引进工作,帮扶社区发展、带动地方致富。深化“高新+”红色业务品牌,高新广场项目荣获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省级示范点。组建救治救护、文明交通等1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营造跟党走、争一流、建功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