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兴市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重点,强化政治引领,优化服务功能,通过持续开展农村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行动,创新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提升行动,不断推动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迭代升级、整体提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整合资源“建”,打造为民服务“主阵地”。一是因地制宜“建”。深入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提升行动,出台《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分类提升参考标准》,组织全市362个村(社区)对照“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三种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功能提升方案,坚持实用实效原则,通过改造现有党建活动场所的方式,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水平。二是盘活资源“找”。内部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的要求,整合腾退村(社区)办公用房605间,重新整合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合理划分服务功能,让群众尽享“一站式服务”。外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腾、挪、合、借”等方式落实“1+N”阵地保障,定期开展暖心志愿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共享空间”。三是资源下沉“帮”。多次召开市级机关部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座谈会,整合市级资源,推动项目、资源、资金向乡村一线倾斜,合理优化服务功能,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目前,全市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0%以上。
健全制度“管”,提升为民服务“软环境”。一是建强干部队伍。常态开展村书记“市场挂职”,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市乡联动举办村干部培训周、能力大比武,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境仿真等多种形式,帮助村干部提升把握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推广“名师带高徒”“导师帮带制”,通过“强带弱、老带新”结对,提升村(社区)班子整体能力。二是严格日常管理。出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办公管理制度》《村干部日常管理考核办法》等,确保村干部每日去向、联系方式、值班安排等“三公开”,办公定点、岗位定人、工作定责、服务定效等“四明确”。三是加大考核监督。引导乡镇(街道)将民生服务项目落实情况、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在考核奖惩中的比重上调。健全乡镇(街道)“查晒比学”督查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式明察暗访、交叉检查、观摩互学,确保村党组织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要求落到实处。
拓宽功能“用”,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一是职能部门联动推动服务下沉。系统集成一站式服务,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动行政审批局、文体广旅局、老干部局、工青妇群团组织等部门单位各级便民服务事项下沉村居、网格代办,逐项细化工作指南、办事程序、服务流程,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深化在职党员回居住社区(村)“六带三星”活动,积极整合机关、群团组织、乡贤、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力量,不断充实壮大服务人员队伍。二是细化小微服务做到服务暖心。把握不同层面党员群众的需求和特点,精准设计、量身打造,优化党建活动、文明实践、文化医疗、日间照料、早教托幼、休闲娱乐等“6(基本功能)+N(特色功能)”功能布局,突出打造“一老一小”专属空间。目前已有193个村可为村民群众提供快递站点、金融自助、阳光宴会厅等特色服务。三是打造服务品牌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挂牌部门(单位)选定一批示范村、重点村,上下联动抓好功能提升,分批培育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打造党群服务典型案例。坚持以特色品牌丰富党建服务内涵,指导镇村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试点,以“百花齐放”的活动、项目,凝聚、服务和引导更多党员群众,构建体系完善的党建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