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街道,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1项国家级荣誉;去年底,栖霞区仙林街道还被评选为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之一,是南京唯一入选单位;街道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还被中组部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其相关经验做法被全省学习推广……这亮眼成绩的背后,源于仙林街道如同绣花匠人般的精细治理。
巧手穿针 深化网格管理
4月10日,阳光正好,在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一群身着统一黄色马甲的网格员正忙碌着,他们手持记录本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用行动织密着基层治理的网格。记录本上,详细标注着从小区绿化到楼道卫生,再到邻里纠纷等各类事项,每一条都能看出网格员对社区事务的细心和负责。
35岁的汪永欣便是其中之一。午后,他同物业管理人员一起照例检查小区的安全设施,确保每一个消防栓、每一块安全指示牌都处于良好状态。汪永欣负责仙林新村北区1—6栋。在他的“责任田”内,共有约180户居民,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居民有110户左右。“日常生活中,我会定时上门和居民拉家常、问需求,关心老人们的生活,并将大家对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记录下来。”汪永欣说,在他大部分工作时间里,脚步都不停,每家每户基本一个月要上门问候一次,“我的工作内容就是每天给自己找问题,上门‘找茬’再解决!”
像汪永欣这样的网格员,分布在仙林的大街小巷,每一个“黄马甲”都是一个流动服务站,居民们“家长里短”“锅碗瓢盆”的大小问题,都能通过街道网格化服务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基层治理范围广、事务繁杂,粗线条管理则容易出现治理盲区。以仙林街道为例,该街道集合高校、商业区、高档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小区于一体,主体多元。面对基层治理的难题,街道“巧手穿针”,深化网格管理,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把10个社区划分为90个综合网格、195个专属网格,2668个驻街单位全部纳入其中,并成立10大类439个网格同心圆,将一根根“线”编织成一张“网”,“兜”起辖区大小事,让每件事都有了责任人,稳稳托住基层治理的“底盘”。
精准施针 聚焦群众需求
“巧手穿针”,“兜”住基层治理“底盘”后,仙林街道又进一步深入,聚焦群众需求“精准施针”,持续完善精细化服务,通过让街道各科室、各部门“围着基层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对接居民的实际需求,从而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3月中旬,街道“送千家就业岗位”系列活动暨“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在爱尚街区举行。当天,20多家企业带着400多个岗位来到现场,为求职者和招聘企业“牵线搭桥”。记者了解到,仙林街道十分关注居民就业问题,为此充分发挥社区劳动协管的作用,第一时间将辖区需要岗位的失业人员进行梳理,再将收集到的岗位信息传递给他们,并有针对性、点对点地推荐合适的岗位,“一对一”帮助居民实现就业。除了线下组织招聘会,街道还会在线上跟踪服务匹配成功的企业和求职者,解决二者磨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保障居民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长久干下去。
除了居民们真切关心的就业问题,仙林街道辖区内商业街区租赁纠纷也相对突出。街道通过定包案领导、定工作专班、定接待场所,查对各方诉求、查明实际责任、查清利益链条,咬定开发商责任、咬定商管和物业责任、咬定商户自身责任的“三定三查三责”机制,最终推动纠纷有效化解,促进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通过坚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仙林街道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让居民在每一项民生实事中感受温暖和便捷。“住在仙林,我们自己是主人!街道网格连心、服务为先,会倾听我们的声音、帮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幸福感!”居民王慧莲说。
灵活运针 汇聚共治合力
年初,仙林街道召开了2024年党员群众大会,明确今年将全面升级“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建设街道数字治理中心,推动“网格+网络”双网融合。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仙林街道治理机制的一大升级在于推动“网格+网络”双网融合。仙林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今年将探索建设数字治理中心,该平台作为市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的延伸,能够运用于多个监测场景,在踏破“铁脚板”的同时,用好“大数据”,固本拓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除了用好新技术,仙林街道还会巧妙“借力”,汇聚各方治理力量,“灵活运针”,“绣”出基层治理的新图景。记者获悉,作为我市高校集聚地,据统计,仙林辖区28万人口中,青年师生数量就达17.8万。因此,激活基层治理的“青春密码”同样被列为街道重点工作。
今年,仙林街道将联动栖霞区内多部门,组织多场活动,建立一支以青年能人为骨干的社区青年工作者队伍,组建一批贴近青年需求的青年社团,形成“网格推进干、街道攻坚干、各方帮助干”的共治局面。
栖霞区也将持续发挥仙林驻区单位多的优势,更好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全力以赴促进地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四下基层”沉到网格,走深走实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办好民生实事,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南京日报 朱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