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宜兴市抓住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有利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激活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创新融合路径,全面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赋能助力。
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激发城乡融合新动能
深学细悟提站位。通过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陶都大讲堂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把“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课题确立为市委书记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编制《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市镇两级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等,分类指导村庄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乡村休闲农业、绿色蔬菜、生态养殖、陶瓷特色产业五大示范区,宜兴成功入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以上率下强示范。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相关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51个部门单位联动”的工作体系,同步成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5个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改革试验工作。今年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直插一线调研房屋征收、基层治理等工作,推动各项改革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取得更大进展。围绕“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目标,以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明确12大工程、34项重点举措、42条工作清单,制定出台配套政策,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0亿元。
考督结合抓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紧抓五大试点任务,制定出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及“宜兴市绿色发展综合考核及奖补办法”等制度文件,落实领导挂钩、月度推进、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等制度,定期排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用好随机抽查、现场督导、红黑榜、流动红旗等方式,累计召开专题会议74次、现场调研26次、发布各类专报51篇,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深层次开展。
筑牢强产兴城“主阵地”,绘就城乡融合新蓝图
深化改革壮筋骨。按照“园区先行、全域布局”的功能区改革策略,推动三大国家级园区与9个属地镇街一体化运行,与其他一些镇街跨区域、飞地式发展,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基本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一体化改革驱动下,今年以来,环科园跻身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经开区涌现全市首家省级独角兽企业,度假区入选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
外引内培育人才。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三年规划为纲领,今年共调整村(社区)书记28人,平均年龄41.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00%,新增2名省百名示范村书记。大力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8090”计划,扎实推进“定制村干”培育工作,学员规模体量位居全省前列。依托“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培育“三带”乡土人才108人,建成江苏工匠工作室5个、各类省级乡土人才工作室(基地)28个,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产城融合强动能。坚持“以产引人”“以城留人”导向,把“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功能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陶都科技新城加速拔地而起,建设科创载体360多万平方米,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新增科技型企业数分别位居全省、无锡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上榜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持续打响“才荟兴宜 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举办2023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第四届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等重量级活动,累计签约落地科技人才项目超百个。高效运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790套人才公寓正式投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进有序。
奏响宜居乐业“幸福曲”,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
强村富民促振兴。创新“支部+”发展模式,村级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9家,成立电商群体党组织2个,推动形成稻米、茶叶、紫砂等7个10亿元级特色产业链。坚持“党建+生态”双轮驱动,通过党建联建、支部共建,助力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建成2个百亿级、15个超亿元文旅项目,培育近千家民宿、农家乐。实施经济相对薄弱村“五增”行动,创出“镇村联合”“飞地经济”等经验模式,2023年全市村均可分配收入有望达到6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跑赢城镇居民和GDP增速。
内外兼修优生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支部发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组织优势,深入开展“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建设美丽农居64个、完成农房改善2890户,新增江苏特色田园乡村3个、累计20个,数量全省同类地区最多。成功打造山区风情、水乡风韵、渎区风光三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入选江苏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聚焦打造“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空间,三年建成“水下森林”5000余亩,受到央视《国家生态》栏目关注。融合“美”与“用”、“异”与“同”等多重要素,建成投用全国首家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实现“水、能源、物质”有效循环,获得首届国际创新性健康设计大奖。
统筹联动促治理。坚持以“五治融合”为主线,构建由“两委—党小组—网格员—议事代表—楼道长”多元联动的“微协商”治理机制,累计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1个,构建基层“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推广“红网格”治理模式,深化“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成效,常态开展“三报到三服务”活动,集结全市3.6万余名在职党员力量,释放1085个综合网格和142个专属网格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