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变宽了,停车规范了,心气儿也顺了”“谁能看出来我们小区已经20多岁‘高龄’”“小区焕新机,今年过个好年”……岁末年终,走进建邺区兴隆街道泰达新寓小区,步步皆景、举目满新。历时半年多,这一建成24年的老旧小区实现大变样,不少居民围着记者分享好心情。
住宅小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小阵地。焕然一新的泰达新寓是一扇窗,充分展露建邺深入推进“美丽宜居工程”的主动作为,鲜明体现辖区贯彻落实南京“美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担当,强烈彰显“城市中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住有所居”不断迈向“住有宜居”。
2023年,建邺区11个老旧小区原地焕新,惠及近5000户居民;在全市唯一实现物业管理类投诉下降;“美好家园”建设第一批可复制经验清单上榜数、建成“睦宁里·乐邺荟”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数均居全市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论述,在建邺区化作了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的鲜活实践。
从有居变优居,改到群众“心坎里”
1月30日下午2时许,室外温度1摄氏度,泰达新寓24小时公共服务驿站里却温暖如春。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处嬉戏打闹,老年人则在一旁休闲打牌。说起小区的改变,76岁的居民孙红顺心里话直往外倒,“以前这儿就是处铁皮棚子,不少人家用来堆杂物。如今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室内空间,老人孩子都爱来,是小区里最热闹的地方。”
这样可喜的变化,泰达新寓还发生了很多——居民自主投票选择颜色,斑驳的外墙焕然一新;新建设的非机动车棚配备固定式喷雾灭火系统和智慧喷淋,从源头杜绝飞线充电;重新规划了停车位,原本乱停乱放的汽车如今“各得其所”;破墙开店、空中蜘蛛网等饱受居民诟病的问题得到一揽子解决。
小区颜值在变,“内在”也同步提升。泰达新寓建设时,3栋的自来水表安装在居民家中。岁月更迭中设施逐渐老旧,近年来屡屡发生水管破裂、楼道渗水。改造中,施工单位和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走访排查渗水点,数次前往自来水公司沟通协调,最终46户居民移表出户,历史遗留难题顺利解决。
由旧到新、由内而外焕发新生机的老旧小区在建邺区还有很多。沿河而建的电站村小区,曾因违建林立“靠河不见河”,施工方打开河岸、释放空间,如今沿河步道成为小区最亮丽的风景线;凤栖苑小区有近1300户居民,此轮改造特意打造运动休闲广场,补上了小区缺乏户外活动场所的短板;天顺苑和水西门大街354号实现加装电梯“全覆盖”,所有单元全部加装电梯的小区全市仅7个。
因需求多元、众口难调,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与施工方、居民与居民之间普遍会有摩擦。建邺区的改造却推进顺利,不少居民坦言“改到了心坎里”。原因为何?建邺新城房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泰达新寓项目负责人刘龙介绍,该项目改造的第一件事就是吸纳居民党员、物业经理、施工方等多方党员成立出新临时党支部,一件件难事在党员“带动改”、志愿者“帮带改”、居民“主动改”中得到解决。凤栖苑社区党委书记张娟则坦言,“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不仅在于项目本身的更新,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更新,小区改什么、怎么改,都充分尊重了居民的意见。”
当下,建邺正举全区之力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更高水平”不仅体现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体现于辖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受。对照南京“美好家园”建设总蓝图,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截至2023年,建邺区已完成135个小区的改造,计划到“十四五”末完成全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从管理到服务,持续“托”好新生活
莫愁湖街道茶亭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19年底完成综合整治后,至今仍保持着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老小区改造极易出现“回潮”,该小区如何跳出了“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回老路”的怪圈?
“让出新成果持续造福于民,做好管理维护的‘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茶亭社区党委书记齐红云回忆,茶亭村改造后的前半年,部分居民还是像以前一样乱停车辆;2020年7月,欣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入驻后,小区环境和治安持续向好,居民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觉自愿维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在以往,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市场化物业“不愿管”,居民自治“不善管”的管理困境。让老旧小区“改得好”“守得住”,2020年1月,建邺区组建区属国企欣城物业,探路国企兜底接管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四年来,企业在管小区由70个扩大至105个、近400万平方米,占全区老旧小区比重超80%。以真诚服务换群众满意,鸿达新寓、文体西村、利民村等小区物业费综合收缴率超90%。
逐步实现老旧小区从托起、托稳到托优、托好,欣城物业在“三保一控”基础服务外,探索物业服务从公共区域走进居民家中。去年5月在茶亭村试点打造的“欣城快修”家庭维修服务站,提供更换LED灯管等30项常见家庭维修服务和应急打印复印等12项免费服务,如今站点已覆盖建邺北部老旧小区集中区域。企业总经理李文斌展望,“今年还将选择部分小区试点探索家政服务,建立居民与物业更深层次的链接。”
新城新区的物业则从小区服务逐渐转向城市服务。一个案例是,南京洲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公司不仅负责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120万平方米小区的物业服务,还承担了全岛的环卫保洁、道路管养等八大类城市服务。企业总经理支兴雷介绍,“服务从‘墙内’走向‘墙外’,企业正向城市运营商转型升级。”
物业行业7×24小时全天候接触服务群众,物业服务水平事关民生福祉的成色。近年来,建邺区深入实施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头雁计划”,加强项目负责人指导和监督;建立“正面激励、负面清单”红黑榜机制,完善物业行业信用体系;制定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星级评定考核方案,激励相关企业争先创优。2023年,建邺区物业管理类投诉压降率居全市第一。
从睦宁至乐邺,“美好家园”更宜居
“小区垃圾清运能否提高频次”“社区广场塑胶地垫老化,该维修了”……不久前,茶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了一场特殊的议事会。当天,莫愁湖街道相关负责人、欣城物业相关负责人、社区网格员等与居民代表“面对面”,一一解答居民群众关心的“身边事”。
“这样的‘业主面对面’活动,我们每半月就举行一次。”欣城物业茶亭村项目经理雷锋介绍,欣城物业与茶亭社区建立了联席机制,双方在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互相沟通。此前,金贸新村小区24栋楼上漏水导致楼下“水漫金山”,双方因赔偿事宜产生争执闹到社区,物业携手社区、街道司法所多次协调,最终促成邻里“握手言和”。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仅靠基层单位单打独斗,而需凝聚最广泛的服务资源和最多元的治理力量。以共建共治为突破口,建邺区加强物业、街道社区、居民、业主自治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融合,在全市率先全覆盖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携手街道社区常态化开展“我与居民面对面”活动,2023年推动超1500个问题解决;泰达新寓和电站村在改造中分别打造花园议事厅和沿河议事廊,成为社区网格员和居民协商议事的主阵地。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在物业、社区、居民的群策群力中得以解决,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了现实模样。
让“美好家园”更宜居,建邺区的一项突破之举是创新“行政+市场”服务模式,在市房产局“睦宁里”品牌下衍生出“乐邺荟”品牌,寓意和谐邻里、服务荟集、安居乐业。政府指导、物业企业牵头建设“睦宁里·乐邺荟”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把事关居民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小修小补、应急维修等解决在小区里,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建邺区已建设8个站点,建成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点数量居全市第一。
更新改造后的泰达新寓在小区入口处专门设置“邻里风采”长廊,征集艺术作品时,居民群众踊跃参与,用画笔点亮“美好家园”。建邺的“宜居密码”正如长廊标语所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鹿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