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刘圩村,地处南通西大门,临近启扬高速出口,焦港运河横贯全村,新老通扬运河畅流其间,亚洲象的故事源远流长,“刘慧办学”善举影响深远,有“三河福地、祥丰刘圩”的美誉。该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出行便捷、营商环境优越,村内各类工业企业186家,各类经营实体、电商120多个,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单位20多个。近年以来,刘圩村党委与村域范围内的17家非公经济党组织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实施党建融合发展、村企共建共享新模式,努力推动民营企业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促进村企共强、发展共赢。
乡贤强,聚焦人才兴村,通过逐步摸排,全面梳理,全村现有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训明,北航计算机学院网络与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春和等在外高校教授12名。有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广泽、双楼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文山、江苏省工匠技能大师张勇等省市级劳动模范8名。有“十佳通商”南通奥普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南通好青年”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洋等青年创业先锋9名。还有其他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家、能人、等各类乡贤50余人,村党委坚持以“乡情、亲情、友情”为桥梁纽带,着力引导乡贤将人才优势转化发展优势,让乡贤归有所乐、心有所向、情有所系,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生态优,全村7条河道全部实施生态管护,焦港河国家级幸福河道建设取得实效,建成南通市人居环境建设示范村,启动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现建有公园游园5处58亩,绿化面积达到38%,全村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产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企业污水接管100%,村民改厕100%,村民污水接管85%,生活垃圾实施分类处置,市场化管护刘圩花苑、龙门小区等村民集中居住区。坚持“微改造”实施“精提升”,做到“高标准整治”和“保留农村原生面貌”结合。在人居环境硬件持续投入,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四清四化美人居”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路道、河道、公共区域、村民庭院清洁、美观、有序。如今的刘圩村,碧波荡漾的水面、宽阔平坦的沥青路、路侧枝繁叶茂的景观树、错落有致的居民小楼、干净整洁的大小院落,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治理好,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刘圩村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矛盾多等实际情况,村党委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出现“想管管不了”“想抓抓不住”的“无力感”。为精准发力,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一是夯实以村居协商为主体的基层自治体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居事务,大事小事共同协商讨论并处理。二是持续优化为民服务,推进“阳光信访”机制,变群众“往上跑”为干部“往下跑”,提高办信效率,切实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及时化解,实现“服务零距离,全村无信访”。三是打造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率先完成智慧管理与技防建设的融合,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智能化的村域治理指挥中心,形成治理有效强大合力。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协同化为保障、实战化为导向,努力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的区域。
发展稳,“强村富民”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才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提供主力支撑。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发展的领头雁和责任人,团结带领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做到因地制宜、趋势而为,确保在招商引资上个个有任务,在项目服务上人人有事做,任务明确、考核到位、动真碰硬。三年内已成功招引落户8家企业,已全部形成税收,常态服务于村办工业小区的小微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鼓励本村企业家以商引商、在外打工者回乡创业、闲置劳动力本村就业,把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拓宽村级经济发展新渠道,增强富民富村新动力。 2022年全村实现村营收入386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万元,发展指数全市领先,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